肾综合征出血热28例死亡原因分析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病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病例;临床分析
1997年9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共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1 209例,死亡28例。其中4岁~19岁发病27例,无一例死亡:20岁~60岁发病1 150例,死亡25例,病死率2.17%;60岁以上发病32例,死亡3例,病死率9.38%。现将死亡原因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死亡患者中,男23例,女5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5岁;职业:农民22例,工人6例;死亡病日:最早第3病日,最晚第21病日。死亡病期:休克期8例,占28.6%,少尿期16例,占57.16%。多尿期4例,占15.7%,28例患者均无出血热疫苗接种史。全部病例诊断按照1997年2月4日卫生部颁布的《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分期分型标准并经检验出血热抗体IgM或双份血清IgG呈4倍升高而证实。
1.2 临床分期及分型
见表1。表1 临床分期及分型入院病期(略)
1.3 相关实验检查结果
见表2。表2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略)注:蛋白:+0.1 g/L~0.5 g/L 0.5 g/L~2.0 g/L 2.0 g/L~5.0 g/L >5.0 g/L。
1.4 入院病日及误诊误治
第3病日入院者10例,其中有2例在院前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静脉点滴丁胺卡那霉素0.6 g/d,用3 d。2例被当地医疗站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而使用解热镇痛药。第4日至第7病日入院13例中有4例误诊,均使用解热镇痛药,但末使用损肾药:7 d以上入院者5例,均由基层转入。
1.5
1.5.1 发热、休克、少尿三期重叠,发热、休克重叠,休克,少尿重叠者以抗休克,抗病毒治疗为主,补充平衡盐,人血白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肾血液循环,防止腔道出血。
1.5.2 少尿期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利尿、导泻
出现透析指征时给予腹膜透析。透析的指征:少尿超过5 d或无尿2 d以上,经利尿等治疗无效或尿量增加缓慢,尿毒症表现日趋严重,BUN>28.6 mmol/L~35.7 mmol/L。高血容量综合征经保守治疗无效,伴肺水肿:脑水肿及肠道大出血者,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合并高血钾(6.5 mmol/L),用一般方法不能缓解者。进入少尿期后,病情迅速。早期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持续性呕吐大出血者,BUN上升迅速,每日超过9 mmol/L(高分解代谢型)。可不拘泥于少尿天数及血液生化指标,应尽早透析。
1.5.3 多尿期
主要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鼓励进食,改善营养状况。多尿后期尿量少于3 000 mmol/24 h,血小板恢复正常,尿蛋白消失,肾功、电解质均正常2次可开始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1.6 死亡原因
难治休克7例,脑水肿,脑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11例,脑梗死2例,腔道大出血4例,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7例。多脏器衰竭5例,高血容量综合征1例,电解质紊乱1例,营养失衡综合征1例。
2 讨论
28例死亡患者中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临床分型,危重型为主要死亡类型。死亡病期主要为少尿期,其次为休克期,多尿期死亡的危险性明显下降。导致病死率升高的因素有年龄大于60岁;误诊误治者;早期不得当,少尿持续时间超过7 d;发病早期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者;转运颠簸。休克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危重型患者,发病早期表现为发热,休克,少尿三期重叠,病情进展迅速,基层医生缺乏对本病型的认识,早期治疗不恰当导致休克持续时间过长,肾脏损害进一步加重。全身微血管损害严重,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急速外渗,血液高度浓缩,补液量达4 000 ml~5 000 ml,晶胶比例4∶1,血压仍不能稳定于90/6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休克难以纠正,并发脑水肿,脑出血,心功能不全,ARDS,多脏器功能衰竭(MDOF)等。血小板急剧下降。并发腔道出血,不易迅速制止,促使休克的恶化进展,增加治疗难度[1]。少尿期死亡原因院外治疗时间长,耽误了早期透析的时机。转运颠簸,加重出血及肾脏损害。转入本院者少尿持续时间最短5 d,最长达15 d。少尿期水、电解质、酸碱及能量代谢失衡,蛋白分解旺盛呈负氮平衡导致低蛋白血症,高血容量综合征,并发心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脑水肿及ARDS。出血危险性高,尿毒症的刺激加重血管损害及血小板、凝血因子减少引起腔道出血,脑出血,心内膜下出血,心肌出血。多尿期死亡4例中,1例因电解质紊乱、高血钠、低血钾、高血氯、高血糖持续4 d,高钠末纠正,致脑细胞脱水,引起中枢性高热,呼吸循环衰竭。1例死于营养失衡综合征。多尿中期,放弃治疗1例,因用力排便致脑干出血,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1例因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持续2个月后死亡。
笔者体会: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抓住三个关键环节:早诊断,早休息,早期合理治疗,抓好转运时机,平稳转运,避免误诊误治,各期采取预防性治疗。发热期抗病毒、补液治疗,同时早期补充胶体液(白蛋白、血浆),依据病情给予足量,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外渗,防止低血压休克的发生。低血压休克期血压稳定4 h开始应用改善肾血液循环的药物(酚妥拉明20 mg/d~40 mg/d,多巴胺10 mg~20 mg静脉点滴)及利尿剂。防止少尿及尿闭的发生。给足热量减少蛋白分解,减轻或延缓尿毒症的程度。掌握透析指征,尽早透析,彻底透析,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展速度,促进肾功能恢复。即发热期防休克,休克纠正防肾衰。动态监测病情及时发现病情的演变是做到预防性治疗的关键。做好以上几点,能使病死率明显下降。
:
[1]杨为松.肾综合征出血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