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的碘溶液在食管黏膜染色中的诊断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卫星,罗春芬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不典型增生;染色;内窥镜检查

    [摘  要] 目的:观察内镜下不同浓度的碘溶液在食管黏膜染色中的诊断价值。选择食管黏膜接近正常(稍粗糙、小片状充血、糜烂)。方法:排除明显的食管占位、溃疡、糜烂病变,且年龄大于45岁的患者47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2%的复方碘溶液10 ml~20 ml,进行胃镜直视下食管黏膜喷洒染色。B组给予5%的碘化钾溶液10 ml~20 ml,进行胃镜直视下食管黏膜喷洒染色。观察两组食管黏膜的染色程度、褪色时间、以及患者的感受。对不染、浅染、染色不均等染色异常区行黏膜活检,手术切除的标本行连续切片检查。结果:A组31(14%)例有染色异常,其中早期食管癌3例,不典型增生9例,其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慢性炎症19例。B组47(18.8%)例染色异常,其中早期食管癌5例,不典型增生13例,其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慢性炎症29例。A组染色5 min后明显褪色,不易与正常组织鉴别。61.4%的患者感胸骨后疼痛、烧灼感,24 h内可缓解。B组74.8%的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烧灼感,且21.2%较明显,持续48 h。结论:在全食管黏膜染色中,5%的碘化钾溶液更能提高食管疾病的检出率,尤其对早期食管癌与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中比较明显。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不典型增生;染色;内窥镜检查

  随着食管疾病患病率的增多,尤其是食管癌患病率的年轻化,人们对内镜下提高食管疾病的确诊率的要求愈来愈高,尤其是食管癌的早期发现,及时,可以改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因此要求我们不断提高食管黏膜染色这项技术。这里我们对1 a来在我院行全食管黏膜碘染色的病例资料进行了,旨在提高食管疾病的检出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近1年来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根据以下条件选出470例:年龄大于45岁;常规内镜检查排除了食管占位、溃疡、大片糜烂,黏膜接近正常;无碘过敏史。随机分成A、B两组。A组220例,其中男115例,女105例,平均年龄56.5岁。B组250例,其中男132例,女118例,平均年龄57.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常规内镜下表现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A、B两组患者均行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轻度粗糙、小片状充血、糜烂病变,决定染色,首先应用蒸馏水冲洗黏液后,再通过内镜活检钳道插入特制的带有喷头的喷雾管将碘溶液进行直视下喷洒染色,自下而上进行全食管染色。A组给予2%复方碘溶液10 ml~20 ml,B组给予5%碘化钾溶液10 ml~20 ml。1 min后观察染色结果,准确记录不染、浅染、染色不均匀区并行染色异常区黏膜活检。观察记录黏膜褪色时间,并详细询问患者当时的感受,并观察3 d。

  1.3  碘染色后食管黏膜内镜表现  着色呈棕黑色、茶色,均匀一致,大多为正常的食管黏膜;斑秃状、地图状不着色区,其边缘与食管染色深的背景分界清晰可辨,多见于鳞癌;染色后黏膜着色程度介于浅染和不染之间,多见于异型增生,其重度异型增生与癌灶难分辨;着色不均,可表现为着色程度不同的淡染或不染,多见于炎症。

  2  结果

  2.1  470例患者常规内镜表现  均显示食管黏膜接近正常,或稍粗糙、充血、糜烂。A组31例染色异常,其中早期食管癌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慢性炎症19例。B组47例染色异常,其中早期食管癌5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慢性炎症29例。

  2.2  两组比较  A组染色后5 min明显褪色,染色异常区与正常黏膜不易区分,尤其是多处染色异常者,部分不能准确钳取到染色异常的部位,影响病理诊断结果。B组染色后0.5 h内染色异常区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晰,有充足的时间观察病变,钳取组织,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有率。且B组浅染区、不染区与正常染色区分辨较为明显,染色后内镜下食管癌、不典型增生的诊断率也较A组为高。

  2.3  不良反应  A组染色后61.4%的患者感胸骨后疼痛、烧灼感,24 h内基本可缓解。B组74.8%的患者胸骨后疼痛、烧灼,且21.2%较明显,持续48 h。但均可忍受,不需特殊处理,无明显其他不适。

  3  讨论

  染色内镜是指应用特殊的染料对食管、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使黏膜的结构更加清晰,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辅助检查方法,染色后对小病灶的检出率可比常规方法提高2倍~3倍[1]。正常食管成熟的非角化的食管鳞状上皮内含有大量糖原,遇碘后呈棕褐色。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食管癌细胞内糖原含量较正常为少,甚至消失,因而遇碘后不变色(不染色区)。食管炎症或食管溃疡,鳞状上皮细胞受损,糖原含量减少,故呈浅染色区。柱状上皮黏膜不染色。食管碘染色的优点: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良、恶性;能显示普通内镜不易发现的病灶;染色内镜检查能观察癌瘤浸润范围,从而有助于术前决定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因此食管碘染色是一种有效的内镜下辅助诊断食管疾病的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高危食管癌人群监测和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时指导黏膜活检,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但是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在染色种类、剂量、染色时间和冲洗强度等相同的条件下,染色浓度对染色效果起着决定作用。浓度越大,正常染色区、浅染区和不染区边界越清晰,对比越明显,正常黏膜染色时间愈长,内镜下更易鉴别良、恶性病变,利于观察病变的浸润范围,指导病变部位黏膜组织的准确钳取。本组研究表明常规内镜下未见明显病变的食管,在不同浓度的碘溶液染色后病变观察的结果有较大差异。A组220例病例中,染色异常率14%,染色后不典型增生诊断率1.36%,食管癌诊断率0.45%,病理不典型增生诊断率4.09%,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27%,食管癌诊断率1.36%。B组250例病例中,染色异常率18.8%,不典型增生诊断率4%,食管癌0.8%。病理不典型增生诊断率5.2%,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2%,食管癌2%。可见高浓度碘食管黏膜染色后,可提高早期食管癌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诊断率。而早期食管癌和癌肿浸润范围的准确确定,可以决定手术方式,改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食管上皮中―重度以上不典型增生有恶化趋向,特别是重度不典型增生[2]。有学者对40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进行了随访,8 a内21.2%发生癌变[3]。因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诊断尤为重要,及早发现,及早,避免病情的恶化。另外观察中我们发现低浓度的碘溶液染色后,褪色较快,尤其对于食管多处染色异常时,往往尚未活检完成时,部分食管黏膜已褪色,病变区域与正常区域不易区分,影响病变组织黏膜的钳取,不利于诊断。因此在2%复方碘溶液染色时,如病变观察不满意,可考虑应用5%的碘化钾溶液,再次观察病变。但是高浓度的碘溶液对食管及胃黏膜的刺激性较大,需进一步解决。

  

  [1]  朱建新.应用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提高内镜诊断水平[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1:78.

  [2]  魏子白,李玉翠,田步升,等.卢戈液染色与P53蛋白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911.

  [3]  Lightdale CJ.Esophageal cancer.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J].Am J Gastroenterol,1999,94: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