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质量综合管理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曹敏,王刚,张勤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质量控制

  [摘要] 目的:建立CT质量综合管理的标准化程序,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方法:对我院几台不同规格CT的质量控制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出提高CT质量的最佳综合管理方法。结果:经分析比较及实际统计表明:CT质量综合五步管理法最能提高CT综合质量。结论:CT质量综合五步管理是提高CT质量管理的较佳方法。

  [关键词] 质量控制;体层摄影术;X线机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of CT

  Abstract:Objective To found a standard program about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of CT and serve for clinic better.Methods Analyzing kinds of quality control programs taken at several types of CT scanners in our hospital and combining experience in other hospitals obtained the best management method.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management method of five steps”is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quality of CT scanner.Conclusion “Management method of five steps” is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quality of CT.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Tomography;Xray computed

    CT作为一种高档医疗设备,从20世纪70年代进入我国,愈来愈普及,全国大部分已配备,目前已有几千台之多,机型从滑环、单排螺旋到多排螺旋不等,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平常工作中我们体会到高档CT设备如果没有一套规范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就不能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满足临床需要为病人服务,而且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增加病人了费用,有时甚至贻误病情,是对病人不负责的表现。为此我们对CT综合质量管理工作作了仔细研究和总结,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报告如下。

  1  设备与方法

  1.1  设备  我院最开始使用的CT为GE quick9800,现使用的为Siemens Somatom Plus 4 VersionA型CT,随机自带软件包;照相机为柯达2000激光照相机;洗片机是柯达深槽洗片机;测试设备为GE公司CT机性能监测体模。

  1.2  方法  我们将CT质量管理分为五个步骤,称为“五步管理法”。具体如下:第一步,CT机监测使用水模定期测试(我们是3个月1次),包括CT机本身性能如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CT值、层厚、诊断床定位、扫描架倾角等同标准值比较并记录存档分析校正,始终保持机器处于最佳状态。第二部分是机房的温度、湿度、防护、输入与输出电压等外部条件,严格按照机器使用要求保证外部条件达到最佳。第二步是扫描环节包括每天开机预热0.5 h,病人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部位)等的准确无误输入,病人体位摆放、训练病人配合,扫描参数的选择等方面,尤其是摆放体位、训练病人呼吸配合、体位配合等,很多人不够重视导致许多重复扫描,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而且多吃射线。扫描参数包括:层厚、扫描速度、管电压与管电流、重建矩阵和重建视野、扫描基线等力求根据不同病人、不同部位、不同需要达到最优化参数组合进行扫描以求高质量丰富的原始数据。在扫描过程中,应注意密切观察病人体位、表情有无变化,绝对不允许扫描进行中,只留病人一个而技师不在扫描窗观察病人,尤其是急危重症病人和幼童需特别留意观察其表情、体位有无变化、躁动等不利于扫描的因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另外技术员应掌握一定诊断常识,对需要实行特殊扫描如加薄、局部放大、延时动态扫描、改变体位、双侧对比、增强扫描等可根据诊断需要灵活掌握。第三步,照相环节包括窗口技术应用、重建算法选择、重建视野应用、重建软件(SSD、MPR)等应用选择、排版技巧等。我们认为扫描完成只是完成了原始数据的采集,一张高质量的CT片“幕后”功夫体现在照像图像后处理上。如根据人体不同组织选择最适合观察的窗宽、窗位即窗口技术,根据不同部位选择SOFT、STND、BONE、DETL、EADG等重建算法,以获取最能反映组织器官对比的图像。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不同部位大小,选择合适的重建Fov,对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照片质量均有极大作用,特殊重建软件最大密度投影法和表面遮盖成像(SSD、MPR)等运用可立体直观地提供诊断信息。排版技巧运用好可以直观全面地显示病变,美观而有条理,可让医生快速诊断。最后不可忽视的环节是照像机本身的性能及各种参数的调节以求达到最佳状态也是重要环节。第四步冲洗环节:干、湿式洗片机冲印要求不同,本文仅以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湿式洗片机为例,需要对冲洗温度、药水性能、胶片性能是否匹配,暗室温度、湿度、安全灯性能等诸多方面进行监测。第五步,定期分析与总结我们采用每季度一次由技师长主持集中分析、评比、总结的办法,分析平时工作中哪一环节出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应对措施,记录在档,观察效果如何。并由三位高年资技术骨干对CT片进行评比,实行盲评,并同技师的效益挂钩。评比标准是:病人一般资料准确,满足CT诊断需要的影像信息;适当的影像密度。包括背景密度和组织密度;CT影像显示体位标准,两侧组织结构应按解剖部位对称显示;定位选层准确,组织器官扫描完整;CT影像细致度好,组织影像颗粒细致,血管边缘清楚;影像对比度好,窗技术选调合适,相邻组织对比层次清楚;无明显机源性伪影和解剖运动伪影;增强效果明显,应尽可能多层面显示增强效果;CT片暗室冲洗处理无划伤、污染等缺陷[1]。

  2  结果

  从我院第一台CT机使用开始摸索CT机的综合质量管理到形成“五步管理法”,完善后正式在我科实施以来,收到了可观的利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各类技术人员责任明确,每一环节严抓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废片率大大减少,重复扫描和漏扫也大大减少,急危重症病人应对得当,处理及时,CT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档次,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方便。

  表1  五步管理法实行五年来各项指标统计(略)

  3  讨论

  CT机作为一种高档医疗设备在我国得到快速和运用,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了丰富全面的信息,尤其在外伤急诊方面为快速诊断和快速更是提供极大方便,但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全面系统规范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我们认为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四个环节:CT机本身性能及外部使用条件是基础,必须保证其状态达到最佳;扫描环节接触病人必须耐心细致,检查准确全面,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扫描,一次扫描获得丰富全面的原始数据;照像及图像后处理是后加工,要求根据临床诊断及病人需要来处理原始数据并形成高质量的图像;冲洗环节是最后关口要细致,它们是相互依存不可缺少的整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难以提供高质量的CT图像或CT片,从而为临床诊断带来不必要的误诊或漏诊,贻误病情,或者导致重复扫描,病人多吃射线,同时也是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了CT机检查的性价比;而第五步则是提纲挈领的作用,评比、分析、是为了在以前好的经验基础上,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完善检查流程,更上一层楼地为病人和临床服务。

  

  [1]  王伯胤.CT影像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634635.

  [2]  卢东生,李铁一.CT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高分辨率CT图像扫描参数的选择[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410413.

  [3]  李文荣,吴兰琴.CT扫描图像的重建技术与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9192.

  [4]  孙璐,贾绍田.CT图像重建算法的适当选择[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206207.

  [5]  刘景鑫,杨海山.优化CT系统参数设置的可行性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