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夏玲俐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

  [摘要] 医学微生物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医学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用手也摸不着的病原微生物,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觉得太抽象、枯燥、难以记忆,容易前后混淆,这也是学生对其缺乏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1]。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又能增长见识,使他们认识到微生物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

  1  深刻认识医学微生物对人类的毒害

  微生物是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化的“魔鬼”,最显眼的微生物是细菌。几十年前,日本侵略我国的时候打的是“鼠疫细菌战”,多少人倒在了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那时旧中国的人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死神的降临。新中国后我们有过肺炎、结核、麻疹、梅毒等疾病,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脱离了细菌的威胁,这主要归功于抗生素和疫苗。现代生活中,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原有的传染病因病原体变异、耐药等重新流行,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通过医学微生物对人类毒害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的热情。

  2  根据医学微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采取挂图、板书、教师讲,学生记,尽管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但“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疲惫。任何单一的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不能把它实施于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2]。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但要从方法本身的特点出发,还必须考虑到教学对象、条件、内容等现实性和可能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合理搭配使用。

  2.1  运用启发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引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如:在讲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时,充分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观看儿童水痘的体征,让学生对此病毒所致的疾病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成年后容易在腰部或是面部形成带状的疱疹呢?其原因是什么呢?学生想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2  运用相关病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性强,抽象,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和自己今后从事的专业没有多少联系,学习兴趣不高。我们就设计了通俗易懂的病例,例如:在讲解产气荚膜杆菌之前,结合本院高护班的一个学生,因脚趾骨经常疼痛,返校的前几天在一诊所注射了一针“强的松龙”,3 d后局部出现红肿、气肿、剧烈疼痛等特征,医生切开伤口时可见局部组织坏死伴有恶臭味,取坏死组织进行了厌氧培养并作革兰染色找到了革兰阳性杆菌即产气荚膜杆菌。如果不及时会导致休克而死亡。对此,学生对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疾病的严重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为什么会有“气肿”产生了疑问,我们再引导学生思考注射器刺破皮肤后因创面太小容易造成厌氧的环境,这样有利于此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有大量的气体产生,学生对此菌的生物学特性有了更深的印象,从而激发对其致病机制的学习兴趣。随着国际、国内交流的频繁,一些感染性疾病会突然发生,如非典(SARS)的流行,非淋病性尿道炎发病率的上升等。特别是近年来超级细菌,沉默杀手的出现更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3]。目前,由于原有的感染性疾病仍在肆虐,新的病原体又在不断出现,如禽流感病毒。因而在讲解时应尽量加入一些与微生物有关的临床病例,使同学认识到这些致病性微生物就在身边,随时可能引起疾病,拉近了学生认识这些微生物的距离[4]。

  3  根据学生特点取舍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教材内容多,教学中我们根据高职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教材内容的取舍,比如已经基本消灭了的“白喉杆菌”可以不讲,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例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学生只需了解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而与人们关系密切的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狂犬病毒、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等章节应重点讲解;对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朊粒又有开始上升的趋势,威胁人类健康,而教材内容介绍的很少,故给予补充,这样就解决了微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我认为才能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

  

  [1]  史丽云.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J].杭州医学高等专校学报,2002,23(4):185.

  [2]  朱名胜,耿家荣.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医学动物防制,2004,20(7):426.

  [3]  周惠平.感染病原学面临的热点问题[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0,1(1).

  [4]  金光香,徐丽华,魏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会[J].中华临床医药,2004,5(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