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多排CT

  [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阶段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临床诊断为HIE的患儿在新生儿早期阶段的CT分度,低密度灶程度及合并颅内出血类型的程度。结果:低密度灶范围越广,CT值越低,合并颅内出血特别是脑实质出血者其预后越差。结论:CT对新生儿HIE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多排CT;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缺氧引起一种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是脑水肿,如诊断不及时会引起小儿智能和运动发育不良或终生残疾甚至死亡。早期正确判断新生儿HIE患儿预后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儿家属共同关心的问题,收集78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HIE并于早期做CT检查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 

  78例临床确诊为HIE患儿,男性45例,女性33例,足月儿74例,早产儿4例,其中有窒息史者68例,有呼吸暂停者10例,伴有青紫症70例,所有病例均在出生后8 h~7 d行CT检查。

  1.2  检查方法 

  我院所用机型西门子欢悦6全身螺旋CT扫描机,躁动婴儿给镇静剂取仰卧位,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描,层厚层间距6 mm,窗宽80,窗位40,CT分度按1997年颁布的诊断及分度标准:CT值小于等于18 Hu为低密度区,CT值大于50 Hu为出血。室管膜下一脑室内出血根据CT影像分为4级[2],Ⅰ级:室管膜下出血;Ⅱ级:室管膜下出血伴脑室内出血;Ⅲ级:Ⅱ级表现加脑室扩张;Ⅳ级:Ⅲ级表现加广泛性脑损害及脑实质出血。

  2  结果

  78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HIE的患儿在新生儿期CT无异常者5例,轻度HIE 29例,表现1个~2个脑叶局灶性低密度区,其中3例伴少量颅内出血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度41例,低密度区超过2个脑叶且伴有灰白质界限模糊,17例伴颅内出血。重度HIE 3例,呈弥漫性低密度区分布于脑各叶,灰白质界限消失。合并颅内出血2例,为脑实质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3  讨论

  HIE是以宫内窘迫和分娩过程中或出生时窒息以及出生后的疾病为主要原因引起的脑损伤疾病。其病理改变为缺血缺氧导致的脑细胞肿胀、水肿、严重者脑组织软化、坏死、脑沟变浅、脑回变平、可合并颅内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紫绀、呼吸困难、易激惹、烦燥、抽搐、肌张力减低、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CT检查可以发现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区或伴有颅内出血,部分病例显示脑室受压、变窄。CT能够确定病灶大小,位置和范围,是单纯性脑水肿还是合并颅内出血等,可以从形态上早期反映其脑损伤情况[3],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监测病程疗效和估计预后[4],对预测HIE的后遗症发生率有独到之处。HIE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脑水肿,本组共78例,按照CT表现分为轻中重度[5]。其中轻度HIE CT低密度分布1个或2个脑叶,如能及时纠正缺氧,积极脱水治疗,预后较好,几乎不留后遗症,中度HIE CT低密度分布2个或2个以上脑叶灰白质对比模糊,有8例预后不良,重度HIE CT低密度弥漫性分布,灰白质界限消失,侧脑室受压变小,1例预后不良,2例死亡,因此低密度的分布范围是判断HIE轻重的重要标志。

  中重度的HIE常伴有颅内出血,本组有22例合并脑出血。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纵裂池、四叠体池、小脑上池、侧裂池等部位的高密度影,以及沿小脑幕边缘呈m或八字型的高密度影。硬膜下血肿,脑室内血肿、脑实质内出血,CT表现在脑实质内点片状、斑块状高密度影。

  新生儿脑组织的含水量为85%,低于成人的脑组织密度,正常新生儿CT值可以低于18 Hu,特别是早产儿、不同胎龄的新生儿,在颅脑中可存在与发育有关的低密度现象,对早产儿不能轻易评估脑白质低密度就是脑损害。CT诊断常误导为缺氧缺血性脑病重度。早产儿由于脑内含水量高,脑髓质化不完全及缺乏髓鞘形成,造成脑白质低密度是一个正常发育过程而非脑水肿的表现,而少数新生儿HIE患儿脑白质CT值均高于18 Hu,本组有5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HIE的患儿CT表现为正常。因此,CT与临床诊断及分度并不完全符合;如要用CT分度较准确地判断新生儿HIE预后情况,对HIE诊断要慎重,对早产儿应纠正年龄40周时CT扫描才能评估脑白质低密度是否存在,早产儿HIE主要病理改变的CT表现为室管膜下一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存在。新生儿HIE合并颅内出血情况与预后亦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室管膜下一脑室内出血,Ⅳ级预后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可能性大。HIE低密度灶程度(CT值)与其预后亦有密切关系,即CT值越低,脑损害程度越严重,其预后越差。HIE低密度区范围越广,其CT值相对越低,而HIE越严重,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越高,出血程度亦越重。

  新生儿HIE早期CT表现对预后评估主要依靠分度,同时要结合CT值及合并颅内出血情况,才能比较客观地进行预后评估,广泛性低密度改变,基底节损害及严重的颅内出血预后不良。CT在评估HIE预后时也有缺陷,如脑实质出血灶小于1 cm及后颅窝出血易漏诊,因此在评估HIE预后时切忌用单一手段,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来评定。同时,新生儿HIE的发病机制复杂,多种病理改变影响着脑组织病变的进展。新生儿HIE病理变化在宫内就已开始,90%发生在出生前和出生时[6]。但出生后脑组织的病变仍在继续进行,各种病理生理改变逐步,通过及时可使新生儿期症状减轻,病程缩短,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产生,使预后得到改善。因此,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个体恢复差异较大,单独从某方面来评估预后,显然不够全面和正确,只有通过全面系统地动态观察,才能对预后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CT扫描是诊断HIE较理想的途径,不仅方便,快捷,无痛苦,而且能准确显示HIE的类型和程度,对早期诊断治疗和估价预后有极重要意义。

  

  [1]韩玉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0.

  [2]韩玉昆,许植之,虞人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8147.

  [3]欧阳玲,张琼枝,周晓丽.6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的早期评估[J].新生儿科杂志,1997,12(4):253255.

  [4]吴天,张翔,张玉亭.新生儿HIE的临床与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2):129130.

  [5]曹连义,虞仁杰,张绍龄,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397398.

  [6]张青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5):47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