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种植义齿的手术配合及护理心得
【关键词】 种植义齿;手术配合;护理
[摘 要] 目的:种植义齿手术的配合与护理经验。方法:根据种植义齿手术操作流程,应用系统规范化的护理手段,并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正确的手术配合与良好的术前术后护理,保证了种植义齿手术的成功。结论:种植手术的良好配合与护理,是保障种植义齿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种植义齿;手术配合;护理
随着口腔医学的,种植义齿手术在国内逐渐普及,大大的提高了常见的牙列缺损病例修复质量,受到病人的欢迎。我科于2001年引进了德国FRIALIT2种植系统,经过严格的病例选择,精心的手术准备及围手术期护理,成功率达到95%以上,获得了良好的及社会效益。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认识到良好的手术配合及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效率,保障手术顺利实施及病人的康复,为后期的义齿修复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将我们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79例,女56例,年龄21岁~69岁,平均35岁,前牙112颗,前磨牙76颗,磨牙45颗,共植入233颗。
2 术前准备
2.1 患者全身及局部检查
配合医师了解患者的高血压、心脏病等全身情况,必要时请相关科室辅助检查治疗,确保手术安全。并仔细检查口腔情况,口腔卫生差者先进行全口洁治,必要时进行口腔护理。
2.2 手术工具的准备
手术间提前2 h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除常规手术器械及其他辅助器械的灭菌之外,应注意种植专用器械需单独清洗消毒,避免重金属污染。
2.3 术前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亦是种植术前的重要环节,种植修复较其他的修复方法所涉及的心理问题更为复杂[1]。调查表明,多数患者对种植义齿缺乏了解,同时担心手术操作、义齿使用寿命、种植费用等问题[2],护士要以通俗的语言,配合医师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相关情况,耐心解答患者各种疑问,使患者对种植修复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以取得良好的合作。
3 术中护理
针对患者对手术、麻醉等所产生的紧张、恐惧心理,这种心理状态易导致术中出现晕厥等并发症,增加术中出血等一系列不良反应[3],影响手术的进行。因此护士需做好心理安抚,手术前向患者针对性交待手术、麻醉的基本情况及术中可能产生的不适,耐心解释,术中加强鼓励以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
手术中护士应熟悉种植机基本操作。消毒口腔后,调节种植机的速度、照明灯光,显露好手术野;注意手术进程,适时递送相应的器械;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部以降低温度,同时用吸唾器吸出口腔内的液体,以保证手术野清晰;制洞后,用生理盐水彻底清除窝洞内的骨渣;种植床备好后打开种植体包装,减少种植体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避免污染;种植体旋入时要避免吸引器头接触。
为了保证手术安全,术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术毕注意吸干口腔内液体,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灶,有无器械或异物遗留在口腔内。
手术结束后清点各种器械物品,做好清洁消毒,种植器械仔细清洗,擦干上油,妥善保管。手术器械及手机头分别清洗干净送消毒。
4 种植术后及义齿修复后护理
4.1 术毕观察患者反应
检查全身情况,不稳定者留院观察,注意生命体征的观测及加强支持、对症。
4.2 术后注意事项
种植义齿复诊次数多,间隔时间长,每次手术后护士要耐心交待注意事项,医生医嘱及复诊时间,嘱患者注意保持口腔卫生,进食后及时漱口。并将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地址、联系方法、种植手术资料、X线片等资料妥善归档,为复诊及随访提供方便。
4.3 义齿修复后的护理
患者的自身维护是种植义齿能否长久使用的关键之一。因此,护士要协助医生做好义齿修复后的指导,使义齿保持良好的功能。嘱患者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坚持每天用牙线、棉纱等认真清洗种植义齿及基桩四周;嘱患者避免食用过硬的食物,以减少种植义齿的疲劳。
5 结果
共233颗种植义齿共成功224例,成功率达96%,7例术后形成种植体周围炎,导致牙龈炎及瘘管形成,X线显示种植体根尖骨吸收。2例因修复后患者口腔卫生保持差,并暴力咬 ,导致修复失败。
6 讨论
口腔种植义齿已在我国开展多年,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种植成功率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多方面的实践表明,种植手术的失败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人工种植牙选择不当及表面清洁状态不佳,手术操作不当,术后患者配合不良及义齿修复不当等[4]。因此术前精心准备,良好的手术配合及精心理护理、术后卫生宣教及康复指导,是种植义齿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
[1]屠连萍,刘雄,岳洪钟,等.人工种植义齿患者临床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J].口腔种植学杂志,1996,1(2):105.
[2]宋治峰,丁载雄.失牙患者对种植义齿认知情况的分析[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3,8(2):81.
[3]李心天.医学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63.
[4]钟申.影响种植体成功的诸因素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2,8:112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