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在糖尿病方面的应用
作者:张剑波,徐新蓉,徐三男,龚国富
【摘要】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在糖尿病的诊断、监测及指导临床用药方面的应用。方法:对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组同时测定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糖尿病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在糖尿病的诊断及监测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病因未明,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生理病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 蛋白、水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出现高血糖和糖尿。目前己成为全世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位,被视为危及人类生存质量的“罪魁祸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检测是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精确指标,同时也是良好的糖代谢控制手段,能较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正常对照组130例为我院体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正常健康人。年龄19岁~72岁,其中男82例,女48例。糖尿病组88例均为我院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年龄28岁~80岁,其中男60例,女28例。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4 ml,分装于EDTA?K2抗凝管和促凝管中。
1.2 试剂 HbAlc试剂由上海申索佑福医学诊断用品有限公司提供。R?1胶乳液:0.1%胶乳,15 mmol/L的甘氨酸缓冲液;R?2A抗体1:0.08 mg/ml羊抗鼠IgG抗体,60 mmol/L的甘氨酯缓冲液;R?2B抗体2:0.05 mg/ml抗人HbA1C单克隆抗体,60的甘氨酸缓冲液;溶血剂:H2O;HbA1C定标液:人红细胞;血糖试剂: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仪器 日立7600?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检测方法 严格按仪器和试剂的标准操作规程检测标本,按要求进行室内质控,要求质控再控。HbAlc测定使用胶乳凝集反应法,血糖测定使用氧化酶法。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见表1。
表1 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HbAlc检测结果(略)
3 讨论
3.1 HbAlc做为评价2个月前血糖水平的指标 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结合的那一部分叫糖化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 d,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 HbAlc含量保持相对不变。因此HbAlc的浓度是反映检测前120天内受试者血糖的平均水平[1],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血糖的短期波动因素无关,故被认为是2个月前血中血糖水平的指标[2]。
3.2 HbAlc做为早期诊断指标 由于HbAlc在诊断糖尿病时其敏感性不如糖耐量试验,其精密度不是特别高[3],目前并不主张独立用HbAlc来诊断糖尿病。但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也可作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3.3 HbAlc连续测定可以评价糖尿病控制水平 长期以来,评价糖尿病控制水平一直是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患者尤其如此。一次血糖、尿糖的测定只能反映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况且血糖随进食和糖代谢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不能说明前一段较长时间病情的全貌,这给合理制定方案带来了—定的困难,而HbAlc不随血糖变化而变化,可以反映出患者在抽血化验的前4周~8周之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有地测量糖尿病患者治疗中HbAlc的浓度的下降,证实了HbAlc测定的临床意义[4]。因此,国外已将HbAlc监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金指标”[5]。总之, HbAlc是一项说服力强、数据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测项目,能反映糖尿病患者3个月内糖代谢状况,在糖尿病的诊断、监测和指导糖尿病的治疗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
[1] Nangfuchi Aruzawak,Yo Rogawa.Y,et al.The impaCt of a corelassiried.Hb Bic graph for seef monitoring and seef adjuctment of long tetrm glycemic control[J].Diabetics Care,1993,16(9):1408.
[2] 王笠,胡晓波.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2):119?121.
[3] 郑丹,刘宏斌,戴友良,等.胶乳凝集透射终点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J].检验医学杂志,2001,16(4):231?234.
[4] Camargo JL,Gross JL.Glycohemoglobin(Ghb):Clinical and amalytical aspects[Z].Arq Bras Endocrinol Metabol,2004,48(4):451?463.
[5] 李长玉.健康报网[M].第4版.200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