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性肝脏转移瘤的CT表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赵起,邵成伟,田建明,左长京,吕桃珍    

【摘要】  目的:探讨单发性肝脏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单发性肝脏转移瘤CT特征,包括肿瘤密度、边界、钙化及强化特点。结果:肝脏单发转移瘤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界模糊不清,可以有钙化;增强后动脉期多无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少数肿瘤可明显强化,平衡期强化程度减轻;门静脉癌栓罕见。结论:肝脏单发转移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史很重要。

【关键词】  肝脏转移瘤;体层摄影术;X线机

  肝脏是转移性肿瘤极为好发的部位,有统计表明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20%~50%有肝脏转移。转移瘤的大小、形态、数目可有很大不同,绝大多数表现为大小相近或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结节病灶,其CT强化特点多数为乏血供,仅病灶周边轻度强化。我们收集整理了经手术或临床病例随访证实的单发性肝脏转移瘤,归纳整理其CT影像学表现,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43例肝转移瘤,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原发肿瘤为胃癌10例,肺癌9例,结肠癌7例,小肠恶性肿瘤5例,乳腺癌4例,肾癌4例,胰腺癌2例,胰腺恶性胰岛细胞瘤2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36岁~75岁,平均年龄52.6岁,其中病灶位于肝右后叶19例,右前叶7例,左外叶11例,肝方叶6例。17个病灶直径≤3 cm;3 cm<20个病灶直径≤5 cm;6个病灶直径>5 cm,最大约8 cm。22例没有特异性症状,13例有乏力、纳差、消瘦和肝区不适症状,8例出现腹水、黄疸等,所有病例血AFP均为正常水平。

  1.2  扫描方法  Siemens Volume Zoom 多层螺旋CT机,肝脏扫描模式包括:肝脏平扫;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5 s;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45 s~55 s;平衡期扫描延迟时间为140 s。造影剂为优维显300 mg·I/ml,用量按1.5 ml/kg计算,以3 ml/s速度从肘前静脉注入,螺距5,层厚5 mm。Picker PQ 5000螺旋CT机,扫描包括肝脏平扫;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5 s;门脉期延迟时间为80 s;造影剂使用同上,螺距1,层厚10 mm。所有病例CT影像学表现经两位副教授以上独立阅片而得出。

  2  结果

  2.1  CT平扫  39例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4例为等、高密度,边界均模糊不清,其中4例病灶伴有钙化,3例病灶中心为更低密度区。

  2.2  CT增强  31例表现为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平衡期仍有强化,但强化程度减轻(图1~图4)。

  图1  胃癌肝右叶转移灶,CT平扫呈低密度,边界不清(略)

  图2  病例同图1,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略)

  图3  病例同图1,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轻度强化(略)

  图4  病例同图1,延迟期,病灶边缘强化较门脉期减轻(略)

  4例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平衡期强化程度减轻;3例表现为动脉期和门脉期肿块厚壁轻、中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始终不强化;5例表现为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病灶始终无明显强化,但边界始终欠清晰;所有病例未见门静脉癌栓形成。

  3  讨论

  大部分肝脏转移瘤CT表现具有特征性[1]:首先是多发性,表现为肝脏内多个大小相近或者大小不等的病灶,左右叶分布不均,据统计,肝脏转移瘤病灶以小而多为特点,单发占15%,3个以上占75%,5个以上占57%,其次为乏血供,多表现为病灶周边轻度环形强化,病灶中心无明显强化,有数据统计显示,100例肝脏转移瘤,病灶边缘强化占77%。本组资料均为肝脏单发病灶,缺乏大部分肝脏转移瘤所具有的多发性特点,因此从病灶数目上来看,不应首先考虑为转移瘤。此时,是否有肿瘤病史以及病灶动态增强表现就显得非常重要。若有明确恶性肿瘤病史,除非影像学特点可以明显诊断为最常见的肝囊肿、肝癌或肝血管瘤等,其他均应首先考虑转移瘤的诊断。本组资料有12例患者无明确原发肿瘤病史,但仔细阅读CT片后发现其影像特点与常见肝脏病变包括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肝脓肿、胆管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等均不同,因此我们诊断为肝转移瘤可能性较大,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后来原发肿瘤诊断明确,因此肝转移瘤诊断成立。本组资料有4例病灶出现钙化。我们实践中发现,肝脏较常见病变,除了胆管细胞癌外,伴发钙化的极少。因此钙化的出现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帮助较大。表明,来自结肠、乳腺、卵巢、甲状腺、肾脏、肺的肝脏转移瘤可出现钙化。本组资料3例来自结肠癌,1例源于乳腺癌,与文献报道相符。病灶钙化还应注意与TACE后的碘油沉积鉴别,此时,结合病史即可明确。本组资料有4例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高密度,这是由于患者肝脏伴发有轻重不等的脂肪肝,虽然转移瘤密度低于正常肝脏组织,但由于脂肪肝的存在降低了与转移瘤的密度差异,从而出现等密度、高密度表现[2]。此时CT动态增强对于鉴别病灶性质就非常重要了。本组资料有4例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平衡期退出,回顾性分析发现其原发肿瘤分别为胰腺胰岛细胞瘤和肾癌。胰腺胰岛细胞瘤为胰腺内分泌肿瘤,其CT增强后几乎均为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长,而且,恶性胰岛细胞瘤肝脏转移瘤其血供与原发肿瘤相似,表现为富血供明显强化[3]。肾癌、部分胃癌等亦可出现肝脏转移瘤明显强化表现。因此,肝脏单发病灶动脉、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后退出,除了考虑常见的肝癌、少见的肝腺瘤、FNH等,还应该考虑富血供转移瘤的可能,但要做好鉴别诊断,密切结合病史。还有3例表现为动脉期和门脉期肿块周边厚壁轻中度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始终不强化,呈明显液化坏死表现,究其原发肿瘤为小肠恶性间质瘤。该种转移瘤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转移瘤往往体积较大,中心液化坏死。文献资料表明其原发肿瘤多为肉瘤[4],因此从转移瘤可推测原发肿瘤的性质,但该转移瘤CT表现与肝脓肿很相似,容易混淆。对于肝脓肿的诊断,临床有发热病史很重要。另外,肝脓肿壁可表现为单、双、三环,病理意义不同。肉瘤肝脏转移呈现厚壁伴有小结节,周边没有水肿带出现,也无明显发热病史等。总之,单发性肝脏转移瘤的CT表现比较复杂,不同原发肿瘤的肝脏转移瘤可以有类似的表现,而同一种原发肿瘤其肝脏转移瘤表现亦可以有很大的差别,即肝脏转移瘤表现与原发肿瘤没有必然相关性,其病基础尚有待进一步阐明。对于肝脏单发结节或肿块,增强后仅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或CT缺乏明显特征性,排除了常见病变的诊断后,转移瘤的诊断首先考虑。此时要密切结合病史或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以寻找原发病灶。

【文献】
    [1] 周康荣.腹部CT[M].第1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52.

  [2] 牛小敏,张晓鹏.脂肪肝背景下肝转移瘤的CT诊断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4,31(10):604?607.

  [3] 邵成伟,王培军,马天顺,等.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影像学与临床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7):517?519.

  [4] 徐爱民,程红岩,沈宣文,等.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