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世海,马世尧,史扬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探寻可用于输卵管结扎术的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方法:将90例要求行输卵管结扎术的妇女随机分为三组。A组(30例)行氯胺酮复合安定全凭静脉麻醉;B组(30例)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C组(30例)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观察记录三组患者麻醉效果、循环波动幅度、呼吸抑制程度、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麻醉效果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循环波动幅度C组最小,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呼吸抑制程度B组最明显,与A、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苏醒时间A组最长,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最高,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循环平稳、呼吸抑制轻、苏醒迅速及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提倡。

【关键词】  氯胺酮;异丙酚;输卵管结扎;麻醉效果

  目前,输卵管结扎术通常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效果往往较差,患者痛苦大,满意度低,而硬膜外麻醉操作复杂。因此,有必要探寻一种既简单易行,又有良好效果的麻醉方式。我院2年来开展了三种非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的方法用于输卵管结扎术,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选取90例要求行输卵管结扎术的中、青年妇女。ASA分级1级~2级,年龄26岁~42岁,体重41 kg~80 kg,无严重心肺肝肾病史,无高血压、急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术前血常规、心电图、胸透无明显异常。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全部术前禁食8 h以上,禁饮2 h以上,患者平卧术床后,开放静脉通道,监测血压(BP)、脉搏(P)、血氧饱和度(SpO2)。A组患者先给予安定10 mg静脉缓慢滴注,再继以氯胺酮1 mg/kg~2 mg/kg静脉缓慢滴注,至患者意识消失、钳夹皮肤无反应时开始手术,术中以含0.1%氯胺酮的葡萄糖液静脉点滴维持麻醉,根据患者反应调节滴速。氯胺酮苏醒期可出现精神运动性反应,地西泮(安定)有助于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另外地西泮可延迟氯胺酮的生物转化,使其作用时间延长[1]。B组患者先给予芬太尼0.1 mg静脉缓慢滴注,再继以异丙酚1.5 mg/kg~2.5 mg/kg静脉缓慢滴注,至患者意识消失、钳夹皮肤无反应时开始手术,术中以含0.2%异丙酚的葡萄糖液静脉点滴维持麻醉,根据患者反应调节滴速。异丙酚较昂贵,麻醉前加用其他麻醉性镇痛药,可适当减少用量[2]。C组患者给予异丙酚2.0 mg/kg~3.0 mg/kg静脉缓慢滴注,至患者意识消失、钳夹皮肤无反应时开始手术。术中以含0.2%异丙酚加0.05%氯胺酮的葡萄糖液静脉点滴维持麻醉,根据患者反应调节滴速。异丙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其优点为:能提供较稳定的血流动力状态;术后无恶梦或异常精神状态;氯胺酮的副作用可被异丙酚有效减少[3]。术中根据患者循环、呼吸变化,酌情给予麻黄素、阿托品等药物或吸氧、辅助通气等。观察记录三组患者麻醉效果(好:术中未出现难以控制的肢动,手术操作顺利;差: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肢动,手术操作受到影响);术中监测BP、P、SpO2;观察苏醒时间(停药至患者对答切题)及术后不良反应,如:噩梦、复视、视物变形、恶心、呕吐等。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麻醉效果均较理想,无一例出现难以控制的肢动,手术操作均能顺利完成。

  2.1  三组患者循环波动幅度的比较  术中BP和(或)P较术前基础值升降幅度超过20%者:A组9例,占30%;B组7例,占23%;C组2例,占6.7%。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2.2  三组患者呼吸抑制程度的比较  术中SpO2<90%发生率:A组4例,占13%;B组10例,占33%;C组5例,占16.7%。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组与A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2.3  苏醒时间比较  A组(14.7±7.8)min,B组(6.2±2.4)min,C组(7.1±3.3)min。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2.4  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  A组出现谵妄3例、复视1例、恶心2例,发生率为20%;B组仅出现恶心1例,发生率为3%;C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3  讨论

  三组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但前两种麻醉方式仍存在较明显的缺陷。

  3.1  氯胺酮特点  氯胺酮简称KT,是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镇痛效应极强[3]。但KT引起的不良反应也不少,主要是苏醒期精神运动性反应。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复视、视物变形等,另外可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增快,恶心、呕吐也并不少见[1]。A组患者中上述不良反应几乎均有发生,且循环兴奋明显、苏醒时间较长。

  3.2  异丙酚特点  异丙酚是一种新的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苏醒快而完全[2]。异丙酚使动脉压下降,心率变化不大[1]。异丙酚与芬太尼合用时,将无例外的出现呼吸暂停[3]。B组患者临床表现基本与上述相仿,由于芬太尼用量不大,且诱导剂量异丙酚静注缓慢,本组患者很少有呼吸暂停发生,但呼吸抑制仍较明显,另外循环抑制也较显著。

  3.3  异丙酚与氯胺酮联用的优势  异丙酚对循环的抑制作用刚好被氯胺酮对循环的兴奋作用所中和。由于异丙酚的作用,再加之氯胺酮用量不大(仅为异丙酚的1/4),术后恶梦、谵妄等精神症状很少发生。所以C组患者表现出了优于前两组的临床表现:麻醉效果好、循环平稳、呼吸抑制轻、苏醒迅速及术后不良反应少。因此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是用于输卵管结扎术的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
    [1] 段世明.麻醉药[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0?101,102,105.

  [2]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

  [3] 应时达,梁子安.麻醉科手册[M].第2版.世界华人出版社,1998:294,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