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的浓度及容量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不同速率罗哌卡因在产妇阴式分娩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0.1%罗哌卡因+芬太尼1 μg/ml、8 ml/h;Ⅱ组0.18%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4 ml/h;Ⅲ组0.2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 ml、2 ml/h;Ⅳ组0.18%,布比卡因+芬太尼2 μg/ml、4 ml/h,各组产妇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各组负荷量为0.2%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4 ml,观察产妇宫缩周期,宫缩持续期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宫缩持续期疼痛评分,Ⅰ组、Ⅱ组、Ⅳ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优于Ⅲ组(P<0.05),且宫口由4 cm~10 cm PCEA消耗量,总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之比(TPCA/EPCA)Ⅲ组明显高于Ⅰ组、Ⅱ组、Ⅳ组(P<0.05)。宫缩周期、宫缩持续时间、镇静程度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未观察到呼吸抑制或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无新生儿窒息。IV、BP下降6例。结论:0.1%罗哌卡因+芬太尼1 μg/ml背景8 ml/h或0.18%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背景4 ml/h,对产妇自然分娩不仅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且对运动神经及循环影响轻微。
【关键词】 产妇硬膜外腔自控镇痛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芬太尼
已知低浓度的脂溶性局麻药复合高脂溶性阿片类药可提高硬膜外镇痛质量。本文随权双盲法评价硬膜外几种浓度,不同速率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产妇自然阴式分娩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级~Ⅱ级,适合自然阴式分娩条件的产妇80例(均为第一产)排除手术产妇。产妇入产房后常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宫口开放3 cm~4 cm后,行L2~L3硬膜外穿剌置管。给0.2%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4 ml,测试平面,达镇痛要求,接自控镇痛泵开始镇痛,镇痛泵药液配制,Ⅰ组(20例)0.1%罗哌卡因+芬太尼1 μg/ml、8 ml/h;Ⅱ组(20例)0.18%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4 ml/h;Ⅲ组(20例)0.2%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2 ml/h;Ⅳ组(20例)0.18,布比卡因4 ml。各组负荷量为0.2%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4 ml。产妇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每次2 ml,锁定时间15 min。
1.2 观察项目
镇痛效果,使用0 mm~100 mm视觉模拟痛疼评分尺,分别记录宫缩周期,宫缩持续期痛疼评分及不良反应(见表1),观察患者是否呼吸抑制、BP下降(低于基础BP的20%),记录产妇镇静程度(镇静评分标准0分为完全清配,1分为偶尔嗜睡易唤,2分为持续嗜睡可唤醒;3分嗜睡不易唤醒)及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采用改良Bromage法;即0级为无运动阻滞,1级为不能做直腿抬起,2级为不能屈腿;3级为不能屈踝关节)。记录宫口由4 cm~10 cm PCEA消耗量及总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之比(TPCA/EPCA)(见表2);镇痛后宫缩变化(见表3);新生儿Apgar’s评分。表1 宫缩持续期镇痛评分(略)注:Ⅲ组与Ⅰ组、Ⅱ组、Ⅳ组比,*P<0.05。表2 宫口由4 cm~10 cm PCEA消耗量及TPCA/EPCA(略)注:Ⅲ组与Ⅰ组、Ⅱ组、Ⅳ组比,*P<0.05。表3 镇痛后宫缩变化(略)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4 新生儿评分Apgar’s(略)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统计分析,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各项监测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宫缩持续期病疼评分,Ⅰ组、Ⅱ组、Ⅳ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优于Ⅲ组(P<0.05),见表1,宫口中由4 cm~10 cm PCEA消耗量及TPCA/EPCA,Ⅲ组与其他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各组中均未观察到吸吸抑制及下肢运动神经阻滞Ⅳ组出现BP下降6例。各组中均未观察到新生儿室息。
3 讨论
分娩疼痛引起部分产妇焦虑、烦燥、二氧化碳蓄积至胎儿缺氧,因此分娩过程良好的镇痛尤为重要,影响镇痛效果的原因较多,其中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及镇痛药的量和药物浓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1]。
决定硬膜外阻滞范围最主要的因素是药液容量,局麻药容量小与组织接触面积小,因此扩散有限。依据质量作用定理,局麻药的阳离子与碱基之比受溶液氢离子浓度的影响,容量增大则氢离子浓度降低,其透过神经膜的能力增强,有利于神经的阻滞[2]。另外有人证实高脂溶性的芬太尼增加稀释容量其产生的作用更快,且镇痛时间更长[3],支持本研究的结果,亦有人为单位时间内剂量相同不同浓度布比卡因的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认为,0.2%布比卡因镇痛作用不及低浓度较大容量0.08%布比卡因的镇痛效果[4]。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芬太尼压硬膜外腔浓度的升高,其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低血压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建议实施硬膜外镇病时芬太尼与局麻药相配伍的浓度不高于4 μg/ml[5],硬膜外腔镇痛芬太尼的安全剂量约为16 μg/ml[6]。
总之本研究认为为0.1%罗哌卡因+芬太尼1 μg/ml,背景8 ml/h及0.18%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背景4 ml/h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明显优于0.2%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背景2 ml/h,及0.18%布比卡因+芬太尼2 μg/ml,背景4 ml/h。
【】
[1]罗爱伦.患者自控镇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76.
[2]刘俊杰,赵俊.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9:629.
[3]Scott DA,Blake D,Buckland M,et al.A comparison of epidural ropivacaine infusio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1,2,and 4ug/ml fentanyl for seventy?two hours of postoperative analaesia after major abdominal surgery[J]. Anesth Analg,1999,88:857?864.
[4]程华春,杭燕南.容量对硬膜外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287.
[5]Whiteside R,Jones D,Bignell S, et al. Epidural ropivacaine with fentanyl following major gynaecological surgery:the effect of volume and comecntration on pain relief and motor impairment[J]. Br J Anaesth,2000,84:720?724.
[6]周志强,徐建国,张利东,等.硬膜外芬太尼和静脉吗啡用于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控镇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