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的综合干预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边广梅 时间:2010-07-14
【摘要】  代谢综合征(MS)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和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随着对MS研究的不断深入,MS的早期综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干预治疗
    代谢综合征(MS)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和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随着对MS研究的不断深入,MS的早期综合治疗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1  MS的提出
    人们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现,给不同的人注射同等量的胰岛素,所引起血糖下降程度不同,有的人血糖下降幅度大,反应敏感;而另一些人则反应不敏感,血糖下降较少,这说明人与人之间对胰岛素的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异。临床中,非肥胖的年轻人多对胰岛素敏感,而较胖的中老年人则多对胰岛素不大敏感。人们还发现对胰岛素反应敏感的人,血液内的胰岛素水平低较,而不敏感的人,血胰岛素水平较高,即“高胰岛素血症”。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常常合并存在,而且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有着内在的联系,把这种并存的现象命名为“X综合征”(又名Reaven综合征)也有的称为“代谢紊乱综合征(DMS)”。因为在以上几种有内在联系的疾病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胰岛素抵抗,所以又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MS)”。到1998年WHO正式采用了“代谢综合征”的名称,并将其定义为:一个个体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并同时具有下列两项以上组合,如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或微量蛋白尿[1]。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继续沿用了这一名称。无论何种命名,其含义均指心血管危险因素和有关疾病的聚集,内容涉及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减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
  2  MS的发病机制
  2.1  MS的核心胰岛素抵抗(Insulin Rrsistance,IR) 
  产生IR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遗传方面的缺陷,是先天因素;二是身体肥胖使胰岛受体减少,是后天因素。胰岛素抵抗是联系MS中各种疾病的纽带,是共同的发病基础,包括肥胖、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增多。IR患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利用能力下降。由于葡萄糖利用减少引起血糖水平升高,继而胰岛素代偿性增多,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过多的胰岛素可以增加肾脏回吸收钠盐和水分,增加交感缩血管神经活性,引起高血压,这是IR的直接表现。IR对动脉血管壁上平滑肌细胞增殖,刺激结缔组织增生,使血管硬化、变窄,引起大血管病变也有直接作用。另外,IR减弱了胰岛素对脂肪合成代谢的促进作用,使脂肪分解加速,肝脏合成脂肪增多,分解减少,因而血中甘油三脂水平升高。
    IR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可对重要器官产生损害,胰腺也是IR受累的主要器官。为了代偿对胰岛素需求的增加,胰岛素分泌也相应增加,胰岛素的负荷相应增加。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存在糖尿病遗传易感因素的个体,其胰腺β细胞的凋亡速度就会加快,非常容易出现高血糖,从而成临床糖尿病。IR同时启动了胰岛细胞上的一系列炎症反应,IR个体的炎症因子标记物,如C?反应蛋白(CRP)和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水平明显升高。IR还通过对内皮功能的损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及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失衡,出现高凝状态。高糖毒性和脂毒性都可对β细胞造成明显的损害。胰岛中,胰岛素沉积增多,可进一步促进β细胞调亡。
  2.2  遗传与MS 
  早先的研究发现MS有家族式发病,Pennington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证明,一个遗传区域可能是MS的风险信号
    Scott等,以伴有脂质异常和IR的动物作为MS模型,分析发现了一种运送脂肪酸的蛋白基因突变,该蛋白的CD36表达不良。进一步研究发现,患MS的大鼠缺乏一种叫OAP的新蛋白,这种蛋白与脂质的转换关系密切,OAP基因突变可使MS动物发生脂肪肝。在肥胖的IR的动物模型中,脂肪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增加;给小鼠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产生IR,提示IR可能是一种与细胞因子有关的炎症反应。
  2.3  MS与中心性肥胖的发病率有相当的一致性 
  在对青年人群的研究中,只有内脏脂肪组织的增多与MS几个主要危险因素呈线性关系。Heart研究显示,腰臀比、BMI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可以很好地预测MS的发生,在校正空腹胰岛素水平后,腰臀比、BMI仍是很好的预测指标。儿童期和青春期的肥胖也可预示着成年后MS的发生。
  3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目前较为权威且应用较多的是WHO(1999)颁布的标准:对于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者,如有下列4种情况中的2项即可明确诊断MS;糖耐量正常者如出现胰岛素抵抗且具有下列4种情况中2项也可诊断为MS。
    4种主要诊断要素为:高血压:定义为正在接受降压治疗或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血脂异常:甘油三脂≥1.7 mmol/L和(或)男性HDL?c<0.9 mmol/L女性HDL?c<1.0 mmol/L;肥胖:体重指数(BMI)≥30和(或)男性腰臀比率(WHR)>0.9女性WHR>0.85;微量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AER)>20 μg/min。
    我国医学界过去对MS的诊断,多采用西方国家的标准,以腹围作为指标之一。有关研究发现,我国人群的平均腹围虽远低于美国人,但内脏脂肪积聚却比较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频率明显高于美国人,以腹围为基准的判断,导致人MS的诊断误差极大。近年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结合我国人群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适合我国人群的MS诊断标准推荐公众采用此诊断标准,建议在该诊断标准中,具备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中的任何3个(符合以下4组成分中的3个或全部者),即可被诊断为MS。
  3.1  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25.0 kg/m2(体重/身高的平方)。
  3.2  高血糖 
  空腹血糖(FPG)≥110 mg/dl(6.1 mmol/L),及(或)糖负荷后2 h血浆血糖(2 HPG)≥140 mg/dl(7.8 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3.3  高血压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140/90 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3.4  血脂紊乱 
  空腹总甘油三脂(TG)≥150 mg/dl(1.70 mmol/L),及(或)空腹HDL?C:男性<35 mg/dl(0.9 mmol/L),女性<39 mg/dl(1.0 mmol/L)。
    代谢综合征发病高危人群:≥40岁者;有1项或2项MS组成成分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者;有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各种类型脂肪萎缩征者;有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尤其是多项组合或代谢综合征家族史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4  MS的综合干预治疗
    传统的方法不能有效地治疗MS,在21世纪初,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达成共识—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形成联盟(Make the link),到本次ESC年会就更突出强调对MS的早期干预治疗,体现了对MS预防治疗前线的进一步前移。
  4.1  早期干预治疗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对于MS个体,提倡在还未出现β细胞功能异常的IR阶段,就要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干预的策略提前至发生糖尿病之前,即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从而更有效地预防个体进展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抓住早期干预治疗MS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对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和相关学科联盟的重要策略。主要的措施是调整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是成本/效益比最好的干预,强调防治必须从源头治理,从青少年抓起。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2001年)显示,改变生活方式能显著地减少糖尿病发生。该研究将522例糖耐量受损(大多患MS)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强化咨询和一般性咨询。发现,如减少10 kg体重,糖尿病的危险可减少80%。另一项研究表明,每周坚持3次“出微汗”的某种形式的有氧运动,30 min/次,从MS进展为糖尿病的危险,可减少60%。中国的大庆的研究与上述结果一致。虽然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经临床试验证明切实有效,但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可行性不够强。人们日益意识到,干预肥胖和MS的公共卫生政策需要从传统的针对个人行为,转变为构建鼓励体力活动文化的社会环境。社区也要多组织相应的人群进行活动。政府应鼓励和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例如铺设自行车道,鼓励人们步行或骑车上班;而不是建立价格昂贵的健身俱乐部,应设立对公众免费的运动场所。据我国新近公布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超重与肥胖分别为2亿和6 000万,儿童肥胖率已达到8.1%。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现有患者数1.6亿。显然,MS在我国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4.2  全面控制是关键 
  MS患者中,体重的控制极其重要,体重必须下降,各种代谢紊乱的成分才能得到改善。每周必须运动5 d,40 min/次,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运动后的心率或脉搏应达到170减去年龄的水平。饮食要限制钠盐、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摄入,避免吸烟。著名内分泌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项坤三提醒,MS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危人群尤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少吃多动,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坚持锻炼身体,必要时遵医嘱适当服用药物。
  4.3  防治脂毒性 
  使脂肪回归到脂肪细胞是防治MS的最主要措施。格列酮类药物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此类药物作用于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可使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大大增加皮下脂肪存储脂肪的空间,脂肪异位沉积明显减少,消除了脂毒性,是防治MS的最有效药物。
  4.4  保护β细胞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不管是何种治疗方法,均不能长期维持血糖稳定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治疗的第5年已经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但以后随时间延长,HbAlc越来越升高。血糖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初治患者仅仅分别接受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的治疗,而没有早期接受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治疗。
    在MS的治疗中,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的措施?胰岛素增敏剂将发挥最关键的作用。如在糖尿病发病前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可使发病风险下降56%。在糖尿病早期,及早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可以保护胰岛功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
    美国的大多数肥胖和MS患者的促炎状态源于摄入热卡过量,可能是由于营养过度。促炎状态造成胰岛素抗性,临床及生化方面表现为代谢综合征。对胰岛素的作用具有抗性,通过增高FFA浓度及干扰胰岛素的抗炎症效应而进一步促进炎症。虽然这些是大多数MS患者的最重要因子,但遗传及其他因子亦可能参与MS的炎症应激。这些因子对亚洲印地安人等人种可能具重要性.。他们虽然BMI正常但上腹脂肪量可能增加,因为营养过度至少可能引起兼有MS的肥胖者的炎症,最合理的抑制炎症方法就是限制热卡,抑制这些炎症。改变生活方式方面,运动影响炎症。运动降低炎症指数如CRP浓度等,其机制尚未明了。但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改变生活方式是十分有效的降低糖尿病发生率的办法。减少主要营养素摄量和运动,减少炎症,十分值得注意。
    综上所述,MS是多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综合征涉及多个器官。其高发性和危害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众多的痛苦。虽然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病症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但近年来提出的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对我们进行有效地治疗和控制疾病,指出了一条有效的防治途径。
 
【】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WHO:Geneva,1999.

  [2]项坤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3]潘长玉.代谢综合征认识和防治的新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298?300.

  [4]顾东风,Reynolds K,杨文杰,等.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181?186.

  [5]贾伟平.中国人代谢综合征的现状及临床特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

  [6]余国膺.代谢综合征:综观肥胖、糖尿病和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J].心血管研究展望,2005,111:1448.

【摘要】  代谢综合征(MS)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和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随着对MS研究的不断深入,MS的早期综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干预治疗

    代谢综合征(MS)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和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随着对MS研究的不断深入,MS的早期综合治疗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1  MS的提出

    人们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现,给不同的人注射同等量的胰岛素,所引起血糖下降程度不同,有的人血糖下降幅度大,反应敏感;而另一些人则反应不敏感,血糖下降较少,这说明人与人之间对胰岛素的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异。临床中,非肥胖的年轻人多对胰岛素敏感,而较胖的中老年人则多对胰岛素不大敏感。人们还发现对胰岛素反应敏感的人,血液内的胰岛素水平低较,而不敏感的人,血胰岛素水平较高,即“高胰岛素血症”。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常常合并存在,而且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有着内在的联系,把这种并存的现象命名为“X综合征”(又名Reaven综合征)也有的称为“代谢紊乱综合征(DMS)”。因为在以上几种有内在联系的疾病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胰岛素抵抗,所以又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MS)”。到1998年WHO正式采用了“代谢综合征”的名称,并将其定义为:一个个体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并同时具有下列两项以上组合,如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或微量蛋白尿[1]。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继续沿用了这一名称。无论何种命名,其含义均指心血管危险因素和有关疾病的聚集,内容涉及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减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

  2  MS的发病机制

  2.1  MS的核心胰岛素抵抗(Insulin Rrsistance,IR) 

  产生IR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遗传方面的缺陷,是先天因素;二是身体肥胖使胰岛受体减少,是后天因素。胰岛素抵抗是联系MS中各种疾病的纽带,是共同的发病基础,包括肥胖、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增多。IR患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利用能力下降。由于葡萄糖利用减少引起血糖水平升高,继而胰岛素代偿性增多,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过多的胰岛素可以增加肾脏回吸收钠盐和水分,增加交感缩血管神经活性,引起高血压,这是IR的直接表现。IR对动脉血管壁上平滑肌细胞增殖,刺激结缔组织增生,使血管硬化、变窄,引起大血管病变也有直接作用。另外,IR减弱了胰岛素对脂肪合成代谢的促进作用,使脂肪分解加速,肝脏合成脂肪增多,分解减少,因而血中甘油三脂水平升高。

    IR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可对重要器官产生损害,胰腺也是IR受累的主要器官。为了代偿对胰岛素需求的增加,胰岛素分泌也相应增加,胰岛素的负荷相应增加。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存在糖尿病遗传易感因素的个体,其胰腺β细胞的凋亡速度就会加快,非常容易出现高血糖,从而成临床糖尿病。IR同时启动了胰岛细胞上的一系列炎症反应,IR个体的炎症因子标记物,如C?反应蛋白(CRP)和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水平明显升高。IR还通过对内皮功能的损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及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失衡,出现高凝状态。高糖毒性和脂毒性都可对β细胞造成明显的损害。胰岛中,胰岛素沉积增多,可进一步促进β细胞调亡。

  2.2  遗传与MS 

  早先的研究发现MS有家族式发病,Pennington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证明,一个遗传区域可能是MS的风险信号

    Scott等,以伴有脂质异常和IR的动物作为MS模型,分析发现了一种运送脂肪酸的蛋白基因突变,该蛋白的CD36表达不良。进一步研究发现,患MS的大鼠缺乏一种叫OAP的新蛋白,这种蛋白与脂质的转换关系密切,OAP基因突变可使MS动物发生脂肪肝。在肥胖的IR的动物模型中,脂肪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增加;给小鼠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产生IR,提示IR可能是一种与细胞因子有关的炎症反应。

  2.3  MS与中心性肥胖的发病率有相当的一致性 

  在对青年人群的研究中,只有内脏脂肪组织的增多与MS几个主要危险因素呈线性关系。Heart研究显示,腰臀比、BMI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可以很好地预测MS的发生,在校正空腹胰岛素水平后,腰臀比、BMI仍是很好的预测指标。儿童期和青春期的肥胖也可预示着成年后MS的发生。

  3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目前较为权威且应用较多的是WHO(1999)颁布的标准:对于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者,如有下列4种情况中的2项即可明确诊断MS;糖耐量正常者如出现胰岛素抵抗且具有下列4种情况中2项也可诊断为MS。

    4种主要诊断要素为:高血压:定义为正在接受降压治疗或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血脂异常:甘油三脂≥1.7 mmol/L和(或)男性HDL?c<0.9 mmol/L女性HDL?c<1.0 mmol/L;肥胖:体重指数(BMI)≥30和(或)男性腰臀比率(WHR)>0.9女性WHR>0.85;微量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AER)>20 μg/min。

    我国医学界过去对MS的诊断,多采用西方国家的标准,以腹围作为指标之一。有关研究发现,我国人群的平均腹围虽远低于美国人,但内脏脂肪积聚却比较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频率明显高于美国人,以腹围为基准的判断,导致人MS的诊断误差极大。近年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结合我国人群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适合我国人群的MS诊断标准推荐公众采用此诊断标准,建议在该诊断标准中,具备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中的任何3个(符合以下4组成分中的3个或全部者),即可被诊断为MS。

  3.1  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25.0 kg/m2(体重/身高的平方)。

  3.2  高血糖 

  空腹血糖(FPG)≥110 mg/dl(6.1 mmol/L),及(或)糖负荷后2 h血浆血糖(2 HPG)≥140 mg/dl(7.8 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3.3  高血压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140/90 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3.4  血脂紊乱 

  空腹总甘油三脂(TG)≥150 mg/dl(1.70 mmol/L),及(或)空腹HDL?C:男性<35 mg/dl(0.9 mmol/L),女性<39 mg/dl(1.0 mmol/L)。

    代谢综合征发病高危人群:≥40岁者;有1项或2项MS组成成分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者;有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各种类型脂肪萎缩征者;有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尤其是多项组合或代谢综合征家族史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4  MS的综合干预治疗

    传统的方法不能有效地治疗MS,在21世纪初,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达成共识—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形成联盟(Make the link),到本次ESC年会就更突出强调对MS的早期干预治疗,体现了对MS预防治疗前线的进一步前移。

  4.1  早期干预治疗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对于MS个体,提倡在还未出现β细胞功能异常的IR阶段,就要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干预的策略提前至发生糖尿病之前,即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从而更有效地预防个体进展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抓住早期干预治疗MS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对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和相关学科联盟的重要策略。主要的措施是调整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是成本/效益比最好的干预,强调防治必须从源头治理,从青少年抓起。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2001年)显示,改变生活方式能显著地减少糖尿病发生。该研究将522例糖耐量受损(大多患MS)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强化咨询和一般性咨询。发现,如减少10 kg体重,糖尿病的危险可减少80%。另一项研究表明,每周坚持3次“出微汗”的某种形式的有氧运动,30 min/次,从MS进展为糖尿病的危险,可减少60%。中国的大庆的研究与上述结果一致。虽然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经临床试验证明切实有效,但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可行性不够强。人们日益意识到,干预肥胖和MS的公共卫生政策需要从传统的针对个人行为,转变为构建鼓励体力活动文化的社会环境。社区也要多组织相应的人群进行活动。政府应鼓励和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例如铺设自行车道,鼓励人们步行或骑车上班;而不是建立价格昂贵的健身俱乐部,应设立对公众免费的运动场所。据我国新近公布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超重与肥胖分别为2亿和6 000万,儿童肥胖率已达到8.1%。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现有患者数1.6亿。显然,MS在我国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4.2  全面控制是关键 

  MS患者中,体重的控制极其重要,体重必须下降,各种代谢紊乱的成分才能得到改善。每周必须运动5 d,40 min/次,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运动后的心率或脉搏应达到170减去年龄的水平。饮食要限制钠盐、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摄入,避免吸烟。著名内分泌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项坤三提醒,MS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危人群尤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少吃多动,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坚持锻炼身体,必要时遵医嘱适当服用药物。

  4.3  防治脂毒性 

  使脂肪回归到脂肪细胞是防治MS的最主要措施。格列酮类药物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此类药物作用于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可使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大大增加皮下脂肪存储脂肪的空间,脂肪异位沉积明显减少,消除了脂毒性,是防治MS的最有效药物。

  4.4  保护β细胞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不管是何种治疗方法,均不能长期维持血糖稳定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治疗的第5年已经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但以后随时间延长,HbAlc越来越升高。血糖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初治患者仅仅分别接受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的治疗,而没有早期接受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治疗。

    在MS的治疗中,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的措施?胰岛素增敏剂将发挥最关键的作用。如在糖尿病发病前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可使发病风险下降56%。在糖尿病早期,及早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可以保护胰岛功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

    美国的大多数肥胖和MS患者的促炎状态源于摄入热卡过量,可能是由于营养过度。促炎状态造成胰岛素抗性,临床及生化方面表现为代谢综合征。对胰岛素的作用具有抗性,通过增高FFA浓度及干扰胰岛素的抗炎症效应而进一步促进炎症。虽然这些是大多数MS患者的最重要因子,但遗传及其他因子亦可能参与MS的炎症应激。这些因子对亚洲印地安人等人种可能具重要性.。他们虽然BMI正常但上腹脂肪量可能增加,因为营养过度至少可能引起兼有MS的肥胖者的炎症,最合理的抑制炎症方法就是限制热卡,抑制这些炎症。改变生活方式方面,运动影响炎症。运动降低炎症指数如CRP浓度等,其机制尚未明了。但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改变生活方式是十分有效的降低糖尿病发生率的办法。减少主要营养素摄量和运动,减少炎症,十分值得注意。

    综上所述,MS是多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综合征涉及多个器官。其高发性和危害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众多的痛苦。虽然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病症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但近年来提出的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对我们进行有效地治疗和控制疾病,指出了一条有效的防治途径。

 

【】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WHO:Geneva,1999.

  [2]项坤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3]潘长玉.代谢综合征认识和防治的新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298?300.

  [4]顾东风,Reynolds K,杨文杰,等.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181?186.

  [5]贾伟平.中国人代谢综合征的现状及临床特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

  [6]余国膺.代谢综合征:综观肥胖、糖尿病和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J].心血管研究展望,2005,111: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