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乳腺扫描在乳腺疾病中的运用
【关键词】 乳腺疾病 肿瘤 诊断
Application of Infrared?ray Scan in Mammary Disease
Key words:Mammary disease; Tumor; Diagnosis; Treatment
乳腺疾病是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特别是乳腺疾病引发的肿瘤更是一个恶疾。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控制复发和转移,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寻求简单易行又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院门诊部对近年来乳腺疾病的患者随机抽查185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的18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6岁~71岁,平均年龄44.3岁,16岁~30岁43例占23.24%,31岁~40岁73例占39.46%,41岁~50岁48例占26%,51岁~60岁18例占10%,60岁以上3例占2%。
1.2 检查方法
患者取坐位,双手下垂,充分暴露乳房,用红外光探头在乳房的各个部位进行扫描,通过乳腺不同部位对红外光吸光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灰阶图像及肿块周围的血管分布及变化,来判断分析并作记录。
2 图像特征
2.1 灰度等级情况
乳腺能触及肿块者在屏幕上显示灰影分为5级,[1]Ⅰ级:似乳头的灰度,呈黑色;Ⅱ级:似乳晕的灰度,呈中灰色;Ⅴ级:似乳房皮肤的灰度;Ⅳ级:界于乳晕及皮肤的灰度。若肿块阴影灰度在Ⅰ级~Ⅲ级时,提示恶性可能性大,肿块的灰影是诊断乳腺癌的指标之一,但是仅仅见到灰影尚不能诊断为乳腺癌。
2.2 血管的变化
进入癌灶的血管表现变粗、变深、边缘粗糙、影像模糊,称之为血管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血管管型,双血管征:两粗大的引流支同时穿入肿块内;十字征:肿块内的小血管呈现十字交叉的形状;鸦爪征:主支进入肿块后分成多支如鸦爪状伸入;蝌蚪征:一支粗大血管进入肿块,血管与肿块形成蝌蚪状;鱼网征:肿块内血管呈现网状分布。
2.3 血管与肿块的分布
在所有良性病变中有这种关系不太明显。肿块与血管的分布可分以下几种类型,血管丰富型:此型颇为多见,即多支血管伸向肿块或包绕肿块;血管包绕型:即血管被1支~2支粗大血管包绕,其中不少分支穿入肿块;血管中断型:一支粗大血管伸入肿块时突然中断。这是由于血管走入肿块后方,透照时似乎血管突然消失;血管穿入型:一支粗大血管伸入肿块后,继续前伸,而沿血管出现肿块灰影;无血管型:肿瘤的早期病灶小,亦可以无明显或者血管与肿块无关,推动肿块时血管不动,这种情况较为少见;放射型:以肿块为中心呈星状分布。
3 结果
3.1 发病分布情况
在抽查出的185例患者当中,乳腺小叶增生166例,乳腺纤维瘤6例,积乳囊肿4例,乳癌4例,其他乳腺疾病5例。见表1。表1 185例乳腺病患检查发病情况(略)注: 其他是指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炎、脂肪瘤、结核等。
3.2 乳腺增生图像特点
乳腺增生在乳腺疾病的发病率最多,其检出率近九成,效果较明显。其中乳腺增生在红外线检测过程中的特色及分布,见表2。表2 166例乳腺增生图像特点(略)
4 讨论
红外线对人体软组织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其最佳的穿透厚度是3 cm,适宜对乳房进行检查。另外血红蛋白、细胞色素氧化酶及含铁血黄素对红外线光谱吸收较敏感,与正常组织结构的乳腺组织吸收差为40%,从而增强了图像的对比度。正常乳腺血流分布均匀,灰度呈白色,血管走行正常。发生癌变的组织由于有氧和无氧糖酵解旺盛,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血管丛生,所以很容易在检查中显像,表现为明显的灰度增加及局部血管的异常增生。而良性乳腺疾病的图像一般只有灰度级别变化,血管多为正常的解剖学走向。通过结合其他诊断分析可知红外线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可达到90%,对良性瘤的诊断正确率可达到96%,并且红外线对人体只产生轻微的热效应,对人体无任何损害,这也是红外线诊断之所以得以欢迎的原因所在。
乳腺癌灶内周围血管丰富,血红蛋白含量及细胞成分多,在透照时常出现明显的暗影及局部血管的增多、血管曲张等现象。而某些良性疾病,特别是局限性增生活跃期的腺体,因细胞增多、血管丰富,有时也会出现类似乳癌的图像,也难以区分早期的腺体增厚型乳癌与乳腺增生,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另外,某些乳腺疾病如小的纤维瘤、位置较深的早期癌灶,由于在荧屏上并不易显影,所以很容易漏诊。因此操作前应先做乳腺的扪诊检查,再行红外线透照。必要时做其他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诊断,可以提高诊断率。
另外红外线扫描还有以下特点:可反复检查,简便易行,对人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同时可储存图像,便于随时分析处理,对病灶鉴别诊断率高。还具有(便携式机)携带方便,易于外出对妇女进行全面的乳腺疾病普查,可在各级及诊所推广使用。
【】
[1]胡永开.乳腺影像诊断学[M].军事出版社,2001:4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