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的对比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静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病例12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A组)40例,中药组(B组)40例,中西医结合组(C组)40例。A组在经期以青霉素+甲硝唑静滴;B组以中药口服加中药灌肠治疗;C组即中西医结合组则采用经期静滴青霉素+甲硝唑,辅以中药口服及中药灌肠治疗。结果:A组总有效率70%,B组总有效率875%,C组总有效率925%,三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

  疗效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急性者因治疗不当未能彻底治愈,病程迁延可转为慢性。慢性盆腔炎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生育。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宫内节育器和人工流产手术广泛开展,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西医无效果显著的特异疗法,疗效不理想,复发率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适用,疗效显著,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想办法。现将临床观察对比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1年6月~2004年6月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21~57岁,病程0.5~10年,以完全随机原则平均分为西药组(A组)、中药组(B组)和中西医结合组(C组)。研究对象排除了青霉素过敏史,且治疗前半个月未用任何抗生素。三组研究对象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诊断标准

    按第4版《妇产》诊断标准,典型临床表现: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失调、痛经、白带增多,色黄。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到增粗的输卵管,呈条索状,伴压痛,还可触到单侧或双侧炎性包块,活动受限,压痛,子宫一侧或双侧的宫旁结缔组织片状增厚、压痛。B超提示120例患者均有慢性盆腔炎的超声波改变,分别为子宫后方包块(直径4~5cm)22例,双侧附件包块(直径4~6cm)47例,单侧附件区包块(直径4~5cm)51例,伴后穹隆少量积液39例。

    13治疗方法

    131西药组(A组)月经期用5%生理盐水+青霉素800万u+0.5%甲硝唑2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132中药组(B组)中药丹参18克、赤芍15克、木香12克、桃仁9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茯苓12克、桂枝6克、丹皮9克、生地9克;病重时加延胡索9克;有包块者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输卵管不畅者加地龙10克,土鳖虫10克;气血亏虚者加党参15克,熟地黄15克。上述药加水煮两遍,取汁400ml,早晚各服150ml。1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另取汁100ml,每晚保留灌肠1次,灌肠前排便,采用膝胸卧位,以1416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4~18cm,药温38℃~40℃,灌肠后俯卧,保留45分钟。每日1次,经期停用。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133中西医结合组(C组)治疗同中药组,于月经期加用青霉素及甲硝唑静脉滴注(用法用量同A组),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5疗效判断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妇检阳性体征消失,B超显示炎性包块、盆腔积液消失,双侧附件正常。

    有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B超显示炎性包块缩小,增厚的附件变薄,盆腔积液减少或趋向消失。

    无效: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B超显示炎性包块无改变。

    2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后,西药组(A组)显效16例,占40%;有效12例,占30%;无效12例,占30%;总有效率为70%。中药组(B组)显效20例,占50%;有效15例,占375%;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875%。中西医结合组(C组)显效25例,占625%;有效12例,占30%;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925%。A组与B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A组与C组相比较,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1。表1三组治疗效果比较从表1中可见,中西医结合组(C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A组)及中药组(B组)(P<0.01),西药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演变而来。主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及寄生虫等,一般途径为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等。致病原经由生殖道或血液、淋巴系统上行蔓延,或由于邻近其它器官炎症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直接蔓延导致本病。病理基础为盆腔内炎性渗出,器官粘连,局部组织增厚,瘢痕增生等;解剖结构方面,盆腔与直肠位置相毗邻,其静脉丛互相吻合。西医认为,慢性盆腔炎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故在治疗上采用抗菌谱广,对需氧菌及厌氧菌都有杀灭作用的广谱抗生素,长此以往易造成细菌的耐药,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迁延难愈,严重者甚至会继发真菌感染引起病情恶化。中医认为,妇女经期产后血室已开,摄生不慎,经期同房或盆腔手术消毒不严等均可导致温热之邪入侵胞宫、胞脉、胞络、冲任,阻滞气血,病久湿热瘀滞不去,昏恋下焦,故中医治则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即通过中药内服调理气血,中药灌肠使药物通过盆腔静脉丛直接吸收,直接作用于病灶,提高了血药浓度,增加了药效,但单纯的中药治疗存在着不能及时控制病原菌感染的弊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人外兼治,局部治疗与全身用药相结合,避免了长期西药治疗所致的耐药,有效地缩短了疗程。本组资料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975%,明显优于西药组,两组相比较,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可以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办法值得临床推广。

   

    1乐杰 妇产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8:256~264

    2张玉洁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60例 吕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2(1):11;14;58

    3袁爱英,陈兴梅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