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材料修复乳磨牙邻面洞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比较Dyract AP与银汞合金修复乳牙邻面洞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乳磨牙邻面龋患儿,随机分成Dyract AP试验组和银汞合金对照组,1~1.5a后,复查172个牙,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72个治疗牙中试验组成功率93.7%,对照组成功率77.9%,统计学检验两者治疗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继发龋发生率8.3%,对照组发生率20.3%,统计学检验两者继发龋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yract AP在乳牙邻面洞充填中,修复成功率高于银汞合金,继发龋发生率低于银汞合金。
【关键词】 Dyract AP ; 银汞合金; 乳牙邻面龋
乳磨牙在儿童咀嚼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龋病好发的牙位。乳磨牙的邻面龋,充填后较牙合面洞易脱落,本试验应用Dyract AP与银汞合金充填乳牙邻面洞,观察充填疗效。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00~2005年口腔门诊病例150 例乳磨牙邻面龋患儿,共180个。年龄4~10岁,随机分成试验组Dyract AP修复和对照组银汞合金修复。若两侧均有龋坏,以左侧为试验组,右侧为对照组。由一名10年以上临床儿童牙病治疗的医师操作。
1.2 材料和仪器
登仕柏公司Dryact AP子弹头胶囊1881色A3;Prime&Bond NT粘接剂; DensplyQHL75TM光固化灯;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齿科材料厂生产的银汞合金胶囊。
1.3 治疗方法
试验组:浅龋,患牙去尽腐质后,不制备洞型,尽量保存牙体组织,隔湿,酒精消毒窝洞,吹干,涂粘接剂,静置10s,气枪吹匀,光固化20s,再次涂粘接剂,吹匀,光固化10s,将 Dryact AP充填,用光固化充填器修整邻面,光固化40s,调牙合。中龋去尽腐质后,磷酸锌垫底,Dryact AP充填;深龋Dycal护髓,磷酸锌垫底,Dryact AP充填。
对照组:去尽腐质后,去除悬釉,不制造鸠尾,垫底护髓材料同试验组,表面银汞合金充填。
1.4 疗效评定
1~1.5a后复查,拍牙片,结合临床症状由两名医师共同评定。成功:修复体完整无松动;充填后无不适,无冷热刺激痛,无叩痛;边缘正常,无界面着色、缝隙或继发龋。失败:充填体脱落;患牙有冷热刺激痛,有或咬合痛,叩痛;充填体界面着色或出现缝隙或继发龋。
2 结果
1~1.5a后,共复查到172个牙,失访5例8个患牙。
表1 两种材料修复乳磨牙邻面洞的临床疗效(略)
经统计学卡方检验χ2=9.12, P<0.05,两者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Dyract AP优于银汞合金充填。
表2 两种材料修复乳磨牙邻面洞的继发龋发生率(略)
经统计学卡方检验χ2=9.49,P<0.05,两者继发龋发生有显著性差异。Dyract AP低于银汞合金充填。
3 讨论
乳磨牙的邻面是龋病的好发部位。由于乳磨牙邻面接触区较大,容易磨损,而形成较大的接触区平面,易造成滞留区。乳磨牙颈部缩窄,冠近颈1/3处外形突出,邻面龋洞型制作较困难 ,特别是较大范围破坏时,很难形成固位力较强的洞型。
银汞合金是一种悠久的充填材料,其超强的耐磨和抗压强度、低廉的价格迄今仍无其它充填体替代,但它与牙体间是机械性附着固位,需制备抗力型和固位形达到固位效果,其明显的边缘渗漏也容易导致继发龋和汞桥,另外汞的毒性作用和污染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问题。
粘接修复技术是近来兴起的新型修复技术,Dryact AP复合体是其中的一种充填材料,它集合了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的特点,通过粘结剂的作用使充填体与牙面牢固结合,材料经光迅速固化,粘结性好于银汞合金,洞型预备要求不高,保存了大量牙体组织,而且这种新型充填材料能缓慢的释放氟离子,在牙体表面形成机械固位和离子键,与牙体结合力强[1] ,防止继发龋的产生。洪法廉[2]等在Sem下观察Dryact AP与牙面窝洞壁间无微缝隙,密合度好。本次试验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继发龋率低于对照组,也证实了这一点。儿童乳牙承受咬合力较成人小,Dryact AP复合体的硬度和强度以及牢固的粘合力可以满足乳牙的需要。
近来国外有报道[3],应用特殊粘结剂使银汞合金与粘接剂呈不定形的紧密接触,当粘合剂与合金都结固后彼此相嵌,从而达到良好的机械性粘接固位。这为提高银汞合金粘结性能提供了解决方法。
Dryact AP复合体在操作时需隔湿光照,操作时间较长,因此对不合作患儿,不宜采用。
【】
1 李萍, 王嘉德. 两种新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估.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52.
2 洪法廉,洪永菊,李友谊. Dyract与牙齿间密合度的扫描电镜观察.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6,6(4):215~216.
3 Romas JC,Perdigao J. Amalgam bond strength to dentin using currentdentin adhesives. J Dent Res,1997,76(2):2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