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金越 张家齐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汤剂合路优泰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自拟中药汤剂合路优泰治疗,对照组予路优泰片口服。结果:治疗组的HAMD、MS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可更好地改善抑郁状态,促进功能恢复,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

【关键词】  抑郁症/中医药疗法;路优泰/治疗应用;疏肝;祛痰;中风/并发症;抑郁/病因学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有报道其发生率多在23%-65%左右[1],已引起了国内外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上世纪80年代被正式命名为卒中后抑郁,为常见的卒中后情感障碍。卒中后抑郁能延缓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时间,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笔者采用中药配合路优泰治疗卒中后抑郁3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例均为2003年10月-2006年11月本院五病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3-70岁,平均(63.21±10.59)岁;病程为14-33 d,平均(17.3±5.1) d;其中脑梗死28例,脑出血6例。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4-70岁,平均(63.25±10.28)岁;病程为14-39 d,平均(19.3±7.1) d;其中脑梗死28例,脑出血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病及郁证诊断标准[3],同时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研讨会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脑卒中诊断标准[4]。并经CT及MRI检查证实,以及符合《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5]。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失语、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认知障碍等。并进行简易智能量表(MMSE)测定,排除血管性痴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专用统计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间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于急性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外,予以心理安慰、劝导,并予路优泰片800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疏肝解郁、化痰活血中药汤剂。药物组成:柴胡15 g,枳壳10 g,香附15 g,制半夏10 g,陈皮15 g,茯苓15 g,郁金15 g,远志10 g,当归20 g,川芎10 g。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为8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MSSS)进行评定。

    3.2  两组治疗前后MAMD、MSSS评分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MSSS评分比较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后HAMD、MS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AMD、MSSS评分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出现服药后恶心,改为饭后30 min服用,上述症状消失。

    4  讨论

      中风后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太息或心烦易怒善哭,失眠等。《丹溪心法·六郁》中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证治汇补·郁证》中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木郁达之”之说。

      笔者认为,卒中后抑郁即中风后之郁证,其病因病机建立在中风的基础上,而中风患者,多禀痰湿偏盛,阻滞经络,痰阻气滞,易出现郁证。忧郁伤肝,导致气滞血瘀,不仅阻碍中风康复,而且加重病情,因此对其治疗应疏肝化痰、解郁活血,使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6]。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制半夏、陈皮化痰,郁金、远志解郁安神,当归、川芎活血。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郁、化痰活血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拟中药汤剂和路优泰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两组治疗后的HAMD及MSSS评分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1]贾艳滨,周迁章.首发脑卒中后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2):66.

[2]周向东,郑霞荣.脑卒中后抑郁对偏瘫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1998,13(3):2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6.

[4]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5]中华医学会精神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0.

[6]王 淇,赵建中.疏肝解郁法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90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