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乳腺癌92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抒玉,殷东风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研究中医药乳腺癌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92例应用中医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症状、辨证分型、用药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有效11例,显效69例,无效12例。结论:乳腺癌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乳腺癌/中医药治疗;五苓散/治疗应用;四君子汤/治疗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应用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妇女肿瘤发病中占第一位,其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在治疗上,西医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及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但这些方法通常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轻则为一过性,重则病人难以耐受,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治疗的如期完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肿瘤科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4年11月-2007年8月肿瘤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共计92例,均为女性,其中门诊73例,病房19例。患者年龄26-79岁,中位年龄5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21年。病理类型多为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癌。受体情况:ER和(或)PR至少有1项或1项以上为(+)者58例,ER和PR均为(-)27例,受体不详7例,C?erbB?2强阳性(?)9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西医治疗阶段分为围手术期、放化疗期、预防复发期、转移复发期4个阶段,分为11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辨证分型主要依据《中医诊断学》第7版[1]、《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2]和《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3]。各证型及治疗如下:(1)气滞水停型:治疗原则为行气利水、通络消肿,用药为五苓散加路路通、丝瓜络、桑枝、姜黄、瓜蒌等。(2)气血两虚型:治以补益气血,用药为四君子汤或八珍汤。(3)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益胃,用药为参苓白术散加减。(4)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和胃,用药为柴胡剂加健脾益胃之中药。(5)阴津亏虚型:治以益阴生津、清热解毒,用药为沙参麦门冬汤。(6)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理气,用药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7)肝肾阴虚型:治以滋养肝肾,用药为左归丸合一贯煎加减。(8)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用药为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9)脾虚痰湿型:治以化痰利湿、软坚散结,方药为四君子汤或八珍汤加入散结化痰之中药。(10)痰瘀互结型:治以化痰活血、软坚散结,用药为桃红四物汤加昆布、浙贝母、瓜蒌、半夏等化痰药。(11)热毒壅盛型:治以清瘟败毒饮或五味消毒饮。

    1.3  疗效标准

    1.3.1  中医症状疗效  患者由乳腺癌引起的症状临床疗效可分为有效、显效及无效。有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大于50%症状消失或减轻。无效:小于50%症状减轻或症状加重,未复诊者归纳到无效中。

    1.3.2  有实体瘤者评价标准  按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有效率(RR)为CR+PR。疾病控制率为CR+PR+SD,且病情稳定大于1个月。

    2  结果

    2.1  症状  92例乳腺癌患者共统计症状33种,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症状如图1所示。

    图1  92例乳腺癌患者症状分析

    2.2  中医证候在西医不同治疗阶段的出现频率    在西医治疗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中医证候(为患者初诊时的分型)及其频率为:围手术期间3例出现气滞水停证候;放化疗期间(既包括术后常规的放化疗,也包括转移复发后的放化疗治疗)出现2例阴津亏虚,6例脾胃虚弱,2例气血两虚,1例肝胃不和证候;根治手术后以及辅助化、放疗结束后,进入预防复发期间出现1例气血两虚,8例肝胃不和,18例肝郁气滞,9例肝肾阴虚,4例脾肾阳虚证候;不能手术的患者以及手术后复发转移期出现3例肝郁气滞,1例肝肾阴虚,10例脾虚痰湿,9例痰瘀互结,6例热毒壅盛证候。

    2.3  常用中药  92例患者常用中药有132味。其中应用频次最高的为太子参,应用76次,占82.6%;其次为莪术69次,占75%;甘草(炙甘草和生甘草)59次,占64.1%;浙贝母58次,占63.0%;山慈菇53次,占57.6%;柴胡51次,占55.4%;黄芩50次,占54.3%。其他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黄芩、半枝莲、茯苓、牡蛎、半夏、龙骨、白术、夏枯草、瓜蒌、姜黄、白芍、桂枝、牡丹皮。

    2.4  疗效

    2.4.1  中医症状  随访到2007年9月,以中医证候及症状作为疗效标准,92例患者症状有效为11例,占12%;症状显效为69例,占75%;症状无缓解(包括未复诊者)12例,占13%。各分型的效果具体见表1。表1  92例乳腺癌患者中西医结合分型及症状疗效

  2.4.2  实体瘤疗效  有实体瘤的患者多为复发转移或者未手术者,共29例。其中CR 0例,PR 3例,SD 23例,PD 3例,有效率(RR)为10.3%,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9.3%。

    3  讨论

      传统乳腺癌的中医治疗主要从扶正和驱邪两方面来治疗。对于正气虚的患者,以扶助正气为主,癌毒内蕴的患者,则以驱邪为主。

      中医药疗法多根据西医不同治疗阶段患者的特殊症状、体征进行辨证治疗。临床研究证明,肿瘤切除术、放疗、化疗等抗癌治疗后能长期存活的患者,均与曾不同程度地接受中医药治疗密切相关[4]。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可以达到调病和调人的结合,对于长期生存的乳腺癌患者,应用中药后其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以手术患者为例,术前运用中医药可以改善机体功能,增强应激能力,使患者能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术前若出现精神紧张,予宁心安神之远志、茯神、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等。术后处理的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手术产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尽快恢复机体功能,使患者早日康复[5]。术后身体虚弱,所以应调补气血,健脾和胃,主要治疗方剂为八珍汤加减(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熟地黄、当归、山药、神曲、鸡内金、砂仁、薏苡仁、甘草)。在出现便秘的情况下,加肉苁蓉和当归各20 g-25 g。若出现气滞水停之上肢水肿,予五苓散加路路通、丝瓜络、桑枝、姜黄、瓜蒌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西医处于内分泌治疗阶段的乳腺癌患者,联合中药治疗会起到更佳的疗效。如张晓丽等应用旱莲草汤缓解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6]。对于转移和复发的乳腺癌,有些西医治疗方法不能长期伴随患者,而中医药治疗可以长期进行,而且在抗肿瘤与调整状态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应在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充分结合现代西医技术成果,对中医药在乳腺癌术后综合治疗、抗乳腺癌转移复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仍需要积累更多的病例,以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及寻找循证医学依据。

【】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5:168?208.

[2]刘亚娴.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61?264.

[3]刘伟胜,徐 凯.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105,89.

[4]刘鲁明,于尔辛.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治疗[J].抗癌,2006,21(3):18?19.

[5]刘鹏熙,林 毅,陈前军,等.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参与治疗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3):178?180.

[6]张晓丽,伯 洁,王爱蓉.旱莲草汤缓解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52例[J].吉林中医药,2004,2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