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32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 脑梗死;针刺;中西医结合疗法
脑梗死是指因脑血管阻塞而造成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的疾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流缓慢,脑血流量过低,血液成分的改变或血黏度增加,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是其主要病因。2004-03—2007-06,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32例,并与脉络宁针、吡拉西坦及胞二磷胆碱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2] 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④一般发病后1~2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⑦头颅CT检查发现脑梗死部位。重型:瘫痪肢体肌力0~1级及昏迷;中型:瘫痪肢体肌力2~3级;轻型:瘫痪肢体肌力3级以上。
1.2 一般资料 全部62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51~84岁,平均67.6岁;病程最短6日,最长5个月;重型12例,中型16例,轻型4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4~81岁,平均67.5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4个月;重型10例,中型17例,轻型3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脉络宁针(南京金陵制药厂,国药准字:Z32021102)30 mL加5%葡萄糖注射液(糖尿病患者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8.0 g、胞二磷胆碱0.75 g加5%葡萄糖注射液(糖尿病患者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①头皮针:针刺对侧运动区。以运动障碍为主取颞前斜线为主穴,以感觉障碍为主取颞后斜线为主穴,以上均配合顶中线及顶旁1线。操作方法:取28号1.5~2寸毫针,快速平刺进针,刺入0.5~1.5寸至头皮下帽状腱膜上较为疏松结缔组织层,待患者有酸胀感后,行快速捻转手法3 min(200~240转/min),留针30 min,每隔5 min行针1~2 min。②体针:主穴为水沟、内关及患侧肢体手、足井穴。配穴:四神聪、曲池、手三里、支沟、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冲、哑门、廉泉、通里。操作:水沟、内关用中等刺激手法,手、足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穴出血8~10滴,隔日点刺1次,其余各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常规针刺,留针30~50 min,每10 min行针1次。③水针:以患侧阳经穴为主,上肢取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下肢取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从上到下,每次上肢和下肢各取1穴,局部消毒后采用胎盘组织液4 mL和黄芪注射液2 mL,用7号针头直刺穴位1寸,提插得气出现酸麻胀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推进。④颞三针:针刺偏瘫对侧颞部。颞Ⅰ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处;颞Ⅱ针:以颞Ⅰ针为中点,向其同一水平线前旁开1寸;颞Ⅲ针:以颞Ⅰ针为中点,向其同一水平线后旁开1寸。用30号2寸毫针,针尖与穴位呈15~30°,向下沿皮平刺1.5寸左右,使局部产生麻胀酸感或放射至整个头部为度。虚证用平补平泻法,实证用捻转泻法。每日1次。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10日为1个疗程,间隔5~7日开始第2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全部病例治疗中均常规配合功能锻炼和心理治疗,医生要耐心听取患者诉说病情,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主能力。
1.4 疗效标准[2] 治愈:肌力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语言恢复正常;显效:肌力恢复2级以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可借助拐杖行走,生活能部分自理;好转:肌力恢复1级以上,症状、体征有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梗死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应控制脑水肿,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脑组织的代谢,从而缩小缺血坏死软化灶,尽早建立侧支循环,恢复缺血性半暗带的功能[3]。脉络宁具有扩张血管、解除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改变血小板黏滞性及高凝状态的作用[4]。吡拉西坦注射液是乙酰胺吡咯烷酮氯化钠注射液,具有抗大脑皮质缺氧,激活、保护和修复脑细胞的作用,可提高大脑中二磷酸腺苷(ADP)/三磷酸腺苷(ATP)的值,增进磷脂吸收与脑蛋白合成,加速脑半球间信息传递速度。胞二磷胆碱能改善脂质代谢,抑制脑缺血状态下卵磷脂分解,保护脑细胞功能,减少其缺血状态下的损害及脑水肿的发生,同时也有降低血小板黏滞度、扩张脑动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并通过影响递质及受体功能,对意识障碍有直接催醒作用。3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对梗死部位血液循环的改善、血流量的增加及脑细胞功能的改善起到很好的作用。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偏瘫范畴。中医学认为,主要病机为脉络空虚,内风旋动,痰瘀闭塞血脉导致血不荣脑。头皮针虽针刺局部,却有调节经络系统的作用,起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的功效。且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针刺,通过刺激头皮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损伤的神经元突触再生,为新运动通路的建立创造条件。体针能够疏通经络调整全身气血,从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主穴水沟,患侧手、足井穴醒脑开窍,改善气血运行。配穴四神聪为经外奇穴,聪脑安神;阳陵泉是八会穴中的筋会,有舒筋通络之功效;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补肾益精填髓;太冲为肝经原穴,能平肝熄风,与悬钟相配为表里经取穴;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均为手、足阳明经穴,根据“治痿独取阳明”所选,有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之效;哑门和廉泉为局部取穴,前后相配,能疏调舌根局部经络之气;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所以取心经之穴通里,与哑门、廉泉相协同,在言语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显著。水针注射胎盘组织液和黄芪注射液,可增强免疫功能,穴位存留时间较长,可增强和延长穴位的效能。颞三针根据传统的临近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原则,能改善患侧脑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修复,增加脑血流量。4种针法合用,在各个不同的部位针刺,改善病变部位神经细胞的反应性。研究证明,针刺可使脑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病灶周围细胞的缺血状况,起到活血化瘀作用,加速症状和体征的好转[5]。
针刺、药物相辅相成,联合应用可使疗效进一步增强。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简便、安全,是理想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王新德.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35.
[2] 中华神经会,中华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谭新洪,黄震东.现代内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11.
[4] 戴光华.脉络宁治疗脑梗死65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7):602-603.
[5] 葛林宝,翟佩立,余锡铮.针刺及针药综合治疗中风疗效分析及比较[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