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4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乐春 杨红英 谢红宾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病变可累及肾小管、肾小球和肾间质,已成为目前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DN也有明显增多趋势。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DN 34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36例相比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70例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4例,其中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10.2岁;平均病程8±7.3a。单纯西药对照组36例中,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55±11.2岁;平均病程7±6.8a。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全部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②尿蛋白>0.5g/24h,连续2次以上尿蛋白阳性;③排除原发性肾病、泌尿系感染、药物性肾损害、酮症中毒、发热、心衰等所致蛋白尿;④糖尿病按Mogensen分期标准均为Ⅳ期,即临床糖尿病肾病期(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300mg或24h尿蛋白>0.5g)。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适当运动,控制饮食,蛋白摄入量限制在0.8g/(kg.d)以内,口服二甲双胍片0.25g~0.5g/次,3次/日。将血糖控制在空腹<7.8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如控制不理想可改用注射胰岛素;降压治疗给予安痛定10mg/次,2次/天,使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如不理想配合卡托普利25~100mg/d,分2~3次口服。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处方:山茱萸15g、沙参20g、生地、女贞子、丹参、赤芍各15g、牛膝、花粉各20g、黄芪、山药、金樱子、芡实各30g。加减:脾肾阳虚加仙灵脾、附子、党参、肉桂;有燥热者加石膏、知母;水肿明显、少尿者加车前子、茯苓,并重用茯苓;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加白术;偏阴虚者黄芪减量,加首乌;腹实腹秘者加大黄;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枳壳;肝阳上亢,血压不降者加天麻、钩藤,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2.3 观察方法 两组均治疗6个月后统计疗效,于治疗前后检查空腹血糖(FBG)、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蛋白排泄率(UAER)、2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变化。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浮肿消退,FBG<7.2mmol/L,肾功能恢复正常,24h尿蛋白定量<0.5g/d;有效:浮肿明显减轻或消退,FBG<8.3mmol/L,血压≤130/80mmHg,肾功能完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到前50%以下。无效:浮肿无
改善,FBG>8.3mmol/L,血压≥130/80mmHg,24h尿蛋白定量下降小于原来50%。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34例中显效17例占50%,有效13例占38.24%,无效4例占11.76%,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36例中显效8例占22.22%,有效12例占33.33%,无效16例占44.44%,总有效率为55.56%。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
4 讨论
DN是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代谢异常导致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硬化症,其发病与高血糖、高血脂、肾小球高滤过及血液黏度增高密切相关,诸因素最终导致肾内慢性微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一旦进入临床期即呈进行性,缺少理想的治方法。中医认为本病属“消渴”、“水肿”等范畴,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涉及肝、脾、肾及诸脏,标实即痰浊(湿)、湿阻、水停、瘀血等。患者大多表现为气阴两虚兼瘀血内阻。故治疗过程中应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方中黄芪、山茱萸、金樱子、芡实、女贞子、生地滋肾固摄、填精补髓;花粉、沙参重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山萸肉酸敛固精,阻止精微物质下泻,与山药和用可补肝肾之阴。山药能养脾阴而摄精微,近代张锡纯氏推其为消渴方主药。山药、花粉合用益气养阴、健脾固摄。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丹参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环,提高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具有抗凝、抗粘、降糖、降脂和胰岛素增敏作用,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抗聚能力,与赤芍、牛膝合用活血通络。配合西医治疗采用积极控制血糖,减轻肾小球高滤过,用双胍类药物抑制肠道吸收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扩张肾小球小动脉以降低肾小球高压,同时降低蛋白尿,稳定肾功能。
可见,糖尿病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症状,逆转或减慢其进展,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