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影响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任建平 桂文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针灸疗法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难治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学的研究较为活跃,取得了不少的进步。近年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的成效较为明显,现概述如下。

    1  针刺

      “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经下合于足阳经的腧穴,而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二者均属特定穴。温针灸“下合穴”、“募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内服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研究表明UC患者T 淋巴细胞亚群失调,CD8+百分率明显下降,CD4+/CD8+升高,治疗后CD8+升高,CD4+/CD8+比值下降,提示该法有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促进免疫系统内环境趋于平衡的作用。针刺夹脊穴治疗UC,能有效提高该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其作用机制除与其调整异常的系统免疫功能有关外,还在肠道局部免疫功能中起到抑制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的作用。通过针灸与中药的协调作用,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使肠道的运动和内分泌机能得以调整,扩张肠道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肠蠕动,改善和修复肠粘膜,缓解肠充血、水肿,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1~5]

      针刺、水针、埋线等法联合应用,针刺选取脾俞、肾俞、中脘、天枢等穴,同时以TDP照射腹部,水针以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液、利多卡因等药混合穴位注射,以上述穴位埋羊肠线一月,治疗该病见效快而作用持久。神阙穴电热针结合艾灸中药疗法,是目前治疗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最佳方法之一。[6~7]

    2  灸法

      灸法就是用点燃的艾灸药,作用于人体穴位皮肤上,给予适当的温、热、烫及药物离子透入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灸法可分为悬灸、灼灸和隔物灸三类。悬灸亦可称为间接灸,灼灸则又可称为直接灸,隔物灸可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采用艾条固定穴位悬灸、隔姜灸、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为脾虚型及肾虚型两大类型,并按分型原则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同时根据兼证差异适当配合其它穴位,结果有效率达90%左右。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经络、补气活血作用。灸法能提高机体白细胞数、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的形成而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肠粘膜的防御功能,同时艾灸有双向调节功能,可使免疫功能不正常者转为正常。灸法对人体各系统包括消化系统有调整作用。[8~10]

    3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将铬制羊肠线埋植在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穴为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天枢(双),上巨虚等穴,通过羊肠线(异性蛋白)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及羊肠线的软化、液化、吸收的长时间良性刺激,可较好地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穴位埋线可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11~13]。

    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的功能,改善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针刺取穴为天枢、大肠俞、足三里。黄芪注射液系中药黄芪的提取物,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有可能解决UC发病中调节结肠粘膜层的T淋巴细胞反应,使粘膜免疫紊乱趋向正常。[14][6]

    5  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即是将中草药外敷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主要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并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从而促进炎症消散、吸收的作用。此外,冯氏的研究证实,痛泻宁穴位贴敷有调整胃肠功能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15][16]

    6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消化系统顽症,临床上以腹痛、痛泻、粘液血便为特征,病程长,易复发。上多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甲硝唑、激素等药,不良反应大,易复发。理论上,祖国医学虽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表述,但从症状上应属“泄泻”、“便血”等病证范畴。治疗上多从脾胃、肝胆、大小肠等方面辨证,针灸治疗也不例外。关于取穴,主要有局部取穴(中脘、关元),远道取穴(足三里、上巨虚)等方法。针刺手法上泻法与补法相结合,说明本病虚实夹杂的特性。治疗上,有单用针刺也有针法与灸法联用,还有针药并用。此外,穴位埋线、穴线注射、穴位敷贴等法的研究报道均展示了良好的苗头,针灸疗法治疗途径和手段上的多样性应予重视。针灸对UC影响的免疫学机制也已得到证实,然而关于基因表达水平方面的研究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
  [1] 杨顺益.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1):17~18.

[2] 张勤良,刘景峰.针刺夹脊穴配合背俞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8):679.

[3] 杨振辉,张悦,孙英霞.针刺夹脊穴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针灸,2003,23(3):141~142.

[4] 殷英.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社区医师,2006,8(133):44.

[5] 肖红,刘永庆.针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现

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6,11(1):36~37.

[6] 王会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4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0):31.

[7] 杨晨曦,张凤娥,苏筱玲.电热针结合艾灸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4):238~240.

[8] 张新唯.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5例[J].中国针灸,2001,21(4):198.

[9] 周菊华.隔姜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3,24(10):44~45.

[10] 温凌洁.隔药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2):35~36.

[11] 蒋谷芬,朱莹,袁伟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5):43~44.

[12] 陶首亚.羊肠线埋穴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3(4):167.

[13] 李宏军,李国萍,李宏岩.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4)261~263.

[14] 赵先亮,王雪芹.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0例[J].河南中医,2006,26(8):73~74.

[15] 冯国湘,吴清明,陈松.痛泻宁穴位贴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5):312~314.

[16] 刘广霞.穴位敷贴疗法[M].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2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