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对特困生心身健康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疲劳因素对特困生心身健康的影响,以建立特困生心身健康与疲劳因素关系的数学模型。方法:随机抽取108名非特困生和212名特困生,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测验特困生的心身症状,采取疲劳评定量表(FAI)测验特困生的疲劳因子,用SPSS12.0录入和统计所有数据。结果:特困生心理健康总分、心身健康总分、疲劳总分、疲劳严重程度、疲劳所致心身后果高于非特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困生比非特困生疲劳程度严重,易出现心身障碍。疲劳因子对男女特困生的心身健康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 疲劳;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somatic health state and fatigue of the extraordinarily poor college students.Methods:108 normal students and 212 extraordinarily poor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Cornell Medical Index Questionnaire and the 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 Questionnaire.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12.0.Results:The extraordinarily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d awful difference on the folloving data CMI,M-R,fatigue? scores,the seriousness degree of fatigue with normal students;the fatigue factors which influce on psychosomatic health was constructed.Conclusion:The extraordinarily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much more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than that of ormal students.Psychosomatic health fatigue factors can results in different influ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extraordinarily po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Fatigue;Logistic Models;Regression Analysis
自从实行高校收费以来,部分来自或城市贫困家庭学生的压力增大。据统计,全国560万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为20%~48.7%,特困生所占比例为5%~10%,且二者比例有上升趋势[1]。大部分特困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走上了勤工助学岗位,成为校园“打工仔”中的一员。“打工”现象,表面看起来,它是解决经济困难的最直接的办法,但随之而来的也产生了一些隐性问题,比如:时间上的冲突;效益上的落差等,而疲劳对特困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最突出,最让工作者担忧。由于医学专业所具有的课程紧、课目多的特点,医学院校中特困生因疲劳受到的影响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探讨疲劳对医学院校特困生心身健康状况的影响,对于缓解特困生经济困难和顺利完成学业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随机调查我校学生320名,其中:特困生212名(特困生的界定必须具有生源地县乡村三级证明、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过班级的民主评议、院(系)初步审批并报学校批准),非特困生108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15±2.86岁。
1.2 采用美国康奈尔大学Wolff HG. Brodman R.等编制的自填式健康问卷“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 Medical Index,CMI)[2] 统一指导随机测试研究对象。
1.3 采用美国精神行为研究室Josoph E.Schwartz及神经学研究室Lina Jandorf等人于1993年制定的“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3]随机测试研究对象。统一指导语,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两周前的情况对量表的每个项目作出评定。经因子分析,FAI主要包括四个因子,即四个亚量表。因子1(p1)为疲劳严重程度量表,用以定量地测定疲劳的程度;因子2(p2)为疲劳的环境特异性量表,用以测定疲劳对特异性环境的敏感性,评价该疲劳是否具有情景的特异性;因子3(p3)为疲劳的结果量表,用以测定疲劳可能导致的心理后果,如缺乏耐心,欲望降低,不能集中注意力等;因子4(p4)为疲劳对休息、睡眠的反应量表,用以测定疲劳是否对休息、睡眠有反应。
1.4 本次调查研究的问卷设计着重学生对疲劳产生的原因及疲劳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回收后的调查表采用统计软件SPSS12.0录入,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按照不同性别筛查标准值,男性总分≥35分,M—R≥15分;女性总分≥40分,M—R≥20分。男生符合标准特困生有18人,非特困生有8人;女生符合标准特困生有25人,非特困生有10人。
2.2 通过T-test 得出:特困生心理健康总分、心身健康总分高于非特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特困生疲劳总分、疲劳严重程度、疲劳所致心身后果高于非特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定义男生心身健康总分(CMI)为分类变量(CMI≥35分为1,CMI<35分为0)。以CMI为应变量(Y),以疲劳因子1(x1)、疲劳因子2(x2)、疲劳因子3(x3)、疲劳因子4(x4)为协变量,用向后删除法作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疲劳因子1、疲劳因子3、疲劳因子4,经Wald卡方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1/[1+e-(-5.259+0.07x1+0.161x3-0.098x4)见表2。表1 特困生与非特困生生之间比较(略 )表2 疲劳因素对男特困生心身健康影响逻辑回归分析(略 )
2.4 定义女生心身健康总分(CMI)为分类变量(CMI≥40分为1,CMI<40分为0)。以CMI为应变量(Y),以疲劳因子1(x1)、疲劳因子2(x2)、疲劳因子3(x3)、疲劳因子4(x4)为协变量,用向后删除法作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疲劳因子1、疲劳因子2、疲劳因子3,经Wald卡方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1/[1+e-(-5.248+0.058x1+0.044x2+0.083x3)见表3。
3 讨论
通过测试,我们发现导致医学专业特困生疲劳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种因素。外因,多来源于体力和脑力的影响;内因,则来源于心理的健康状况。在外因的多种因素中,体力劳动造成的疲劳是最直接、最彻底的。特困生为了解决上的困难,不得不寻找机会勤工俭学,很多餐厅、饭店、商店、家政公司、家教等场所成为特困生工作的首选。特别是餐厅、饭店的服务工作,劳动强度极大。当人体在持续长时间、大强度的体力活动时,肌肉 (骨骼肌 )群持久或过度收缩,在消耗肌肉内能源物质的同时,就会产生乳酸、二氧化碳和水等代谢产物 (又被称为疲劳毒素 ),如在肌肉内堆积过多就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能力。而疲劳毒素进入血液并运行全身时,疲劳就产生了。另外,脑力劳动也是外因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医学院校的学生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重任,学生的学业必须达到“精、深、透”,这就对特困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困生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既要搞好学业,又要改变经济状况,他的付出是普通学生的几倍。事实上,特困生不仅体能不能及时恢复,还要背负沉重的脑力劳动,更增加了疲劳的产生。很多特困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过度的疲劳导致学生课堂精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映迟钝,学生嗜睡、失眠等问题的发生。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相仿,是细胞活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不应求的结果,这也是脑力活动中产生的疲劳毒素堆积造成的。在内因的因素中,我们要密切关注由于沉重的经济负担所造成的心理(精神)疲劳,心理(精神)疲劳多在精神负荷过重或有心理障碍时出现,特困生的心理疲劳主要表现在情感抑郁、偏执、自卑、自我封闭等问题上。特困生一旦出现心理疲劳,他的神经就会异常脆弱,一旦遭受大的打击,还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由此看来,合理解决特困生勤工助学岗位,对于减少或降低高强度负荷给特困生造成的疲劳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在确定勤工助学岗位时,要依据职能部门和学院的特点设定,事先核定本学年岗位人数及工作量,并按特困生能力给予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积极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这不仅能够减轻师生的工作强度,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最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另外,学校要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建立切实可行的解困体系,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为特困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经济资助。
首先,要在准确掌握特困生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新生的入学工作,要在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的基础上对特困生的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体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将特困生调查的所有情况进行分类、归档,作为日后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此外,要建立一支责任意识强、作风严谨、热心为特困生服务的干部队伍,脚踏实地做好特困生的心理档案工作,并针对信息来源,对特困学生的家庭进行个性跟踪,因材施教。
其次,积极营造和谐校园,促进特困生健康成长。学校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积极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缓解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疲劳,营造一个“比学习、比道德、比创造”的学习、交往的宽松环境。关心特困生的学习、生活、情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温暖。对特困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工作注重针对性,强化个别辅导和心理引导的功能,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脱贫。要激发特困生艰苦奋斗、发奋学习的动力,增强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磨砺意志,消除贫困的消极影响。要培养特困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全面提高特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
1 胡建文,夏海力.用系统原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8):97
2 Brodman K,Erdmann AJ Jr.The Cornell Medical Index:a adjunct to medical interview[J].J Am Med Assoc,1949,140(6):530-534
3 Schwartz JE,Jandorf L,Krupp LB,et al.The measurement of fatigue:a new instrument[J].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3,37(7):753-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