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掌骨孤立性内生软骨瘤恶变4例报告
作者:刘淑坤 王清 向桂书 吕惠熙 陈歌
【关键词】 软骨瘤
Malignant degeneration of enchondroma metacarpal in hand:4 cases report
内生软骨瘤好发于四肢短骨,50%发生于手、足,其中90%发生手〔3〕。实际上手是唯一好发的部位。Jaffe和Lichtenstein(1943年)首先报道〔8〕。从临床、影像学、病理确定为以成熟软骨细胞为特征的良性骨肿瘤。国外至今己报道上千例,国内报道不多。尤其是恶性变少见。本组报道4例。
例1:男,49岁,农民,因左手掌心长出巨大肿瘤,疼痛加剧,伴左手功能丧失9个月多,于1983年2月收住本院骨科。在21岁时,(即1962年)无明确诱因下,左手正中有黄豆大硬块,推之不移动,左手持物劳动时因摩擦用力引发疼痛不适,在当地诊治无效,逐渐缓慢长大。4 a后(即1966年),己长至乒乓球大。质硬与基底相联,皮肤光滑,无红、热及压痛,能坚持农业劳动。由于包块突出,影响左手握持功能。于入院前9个月(即1982年5月),肿块突然进行性长大,如仙桃,桃顶部皮肤坏死,溃烂。由阵发性隐痛到持续性刺痛,剧痛。食、中指麻木,且不能伸直,手背相应部位突出质硬包块。在当地医治无效。于1982年12月29日来本院骨科求治。检查见包块约7 cm×7 cm×5 cm质硬、基底固着,表面皮肤溃烂,有脓性分泌物(图1-①),穿刺细胞学检查:查见恶性瘤细胞。劝其入院行左前臂中下1/3截肢术。病员及家人准备经费,至1983年2月,包块继续长大,疼痛呈持续性,服止痛片无效,且严重影响睡眠休息,左手掌面皮肤发红、发热,有溃烂约3 cm×3 cm大,边缘暗黑色,顶部有脓血渗出,且上肢抬高活动受限,于同年4月16日行截肢手术。
在臂丛麻醉行左前臂中下1/3截肢,14 d后伤口一期愈合出院。离断残肢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软骨肉瘤。断肢在6月29日摄X线片(图1-②):示第3掌骨消失,相邻掌骨呈压迫性骨质细小,硬化。中间裂隙为活检取材所致。出院后随访2 a多,左上肢疼痛与功能障碍消失,已恢复农业劳动工作。未发现区域性淋巴结及其他远处转移性病灶。残端皮肤切口正常无肿瘤复发(从发现肿瘤到截肢历时28 a)。
例2:男,10岁,于1991年第2次住院。因右手第2掌骨内生软骨瘤经局刮植骨术复发8个月入院。20多天前,又发现手背突出包块。右第2掌骨肿瘤复发。1991年10月6日的X线片。(图2-①):示右第2掌骨膨胀性溶骨性破坏,骨干变短,桡侧骨皮质不完整,明显向软组织内侵袭肿大。同年11月4日,行右第2掌骨瘤段切除,用自体胫骨条植骨重建支架功能。术中见第2掌骨粗大皮质缺损呈鱼肉样侵及周围软组织,且粘连紧密。病检确诊为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 a后植骨塑形,1994年7月2日复查片(图2-②)示:愈合良好,近端尚有骨折线可见,有新生骨痂、右手各指功能恢复正常。21岁(2002年)随访已去武汉打工。右手功能恢复满意。
例3:男,13岁,入院前2 a确诊为左第2掌骨内生软骨瘤。局部刮除植骨术,1 a后复发包块增大如鸡蛋,食指不能外展,内收及掌指关节屈曲受限。X线片见第2掌骨呈梭形膨大,呈不规则致密骨化影,穿刺细胞学检查,未见恶性瘤细胞。行掌骨全切,取带腓骨头骺的腓骨6 cm移植,替代左手第2掌骨。并行腕掌关节融合,克氏针内固定。病检确诊为骨化性纤维瘤,又称骨纤维发育异常或儿童骨纤维结构不良。术后3个月复查,腕掌关节已融合,除内收外展功能欠佳,掌指关节能部分屈曲,全手功能良好。
例4:男,11岁,1993年4月2日因右手掌部包块,在第1次手术后复发肿胀疼痛2个月多来诊收入住院,摄X线片(图3);第4掌骨膨大,桡侧骨皮质缺损,呈溶骨性破坏,肿瘤组织已侵袭周围软组织。穿刺细胞学检查见可疑恶性瘤细胞,后经手术将病骨全切,灭活,自体骨移植,术中见第4掌骨边界不完整呈鱼肉样组织,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术后病检确诊为骨母细胞型骨肉瘤,术后半年右手功能逐步恢复正常。2004年随访已外出打工,右手功能正常有力,无肿瘤复发。
1 讨论
对手部掌指骨,孤立性内生软骨瘤,发生恶性变比较罕见,到目前国外报告29例恶性变与多发性内生软骨瘤(Ollire病),10%~20%以上的恶性变率不同。本文报告4例,占同时期的单发性内生软骨瘤4/41例(占975%)。目的是引起临床骨科同道们的注意,提高警惕。过去一般教科书上都认为在手部的孤立性或称单发性内生软骨瘤,即使镜检时富于密集的软骨细胞也不应轻易诊断为软骨肉瘤,长期认为是在手部掌指骨常见的良性软骨源性肿瘤约占90%。Jaffe和Lichtenstein(1943年)首先报道,认为是以成熟软骨细胞为主要特征的良性软骨源性肿瘤。特点是肿瘤内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的透明软骨小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大多数骨肿瘤专家都认为来源于骺端软骨细胞异常的活跃增生。即是骨骺损伤后局部软骨修复障碍而形成的短管状骨膨胀性、囊性低密度病损。位于掌指骨内的称为内生性软骨瘤。Dahlin称为纤维性软骨结构不良,只有极少数人认为系胚胎性软骨细胞的错构或异位性软骨残余细胞。发病年龄以10~40岁多见,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作者赞同孤立性内生软骨瘤与骨损伤后修复障碍密切相关,尤其是骨骺端的损伤后导致局部修复障碍,当停留于软骨性阶段时局部肿大疼痛轻微。故诊断为良性软骨源性肿瘤。只有在病理性骨折后肿痛加重,伴功能障碍才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而来就诊摄X线片发现病灶时要求。过去在治疗上,有人认为局部病灶搔刮,植或不植骨,均可治愈。病理骨折后也有人主张按创伤性骨折的治疗原则处理,等待其愈合。有作者报道,不作病灶内搔刮植骨,只外固定也能获得治愈,甚至报告,其它病灶因此也自然消失痊愈〔10〕。基于这种误导,对孤立性内生软骨瘤,不积极采取手术彻底治疗而出现由良性向恶性转变的病例,且有截肢致残的情况发生,故应引起重视需进一步探索正确的治疗方法。早期X线片有局限性囊状透光区、边界清楚、周有硬化缘无骨膜反应。手术时,发现为淡蓝或乳白色透明样软骨组织。通常勿需细胞病理组织观察,即可明确诊断。当病灶中出现骨嵴或粘液样变或大量纤维细胞及小粱骨形成时,应与骨纤维结构不良(FD),骨纤维发育异常(OD或OFD)、骨囊肿等鉴别。当肿块在近期内迅速增大,疼痛加剧,囊性病灶边界残缺,肿瘤组织侵入周围软组织内时,应警惕已经发生恶性改变。
在手术时,尽量将患骨全部切除,并送病理检查。发生在掌骨对骨缺损可行自体骨移植,重建支架功能。在指骨,可将恶性指掌骨全切。若肿块很大,疼痛剧烈,影响或导致整个手的功能障碍时,应行前臂中下1/3截肢术,以保全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这种继发于孤立性内生软骨瘤的恶性变,可为软骨肉瘤〔9〕,也可为纤维肉瘤等。根据作者观察部分病例在骨骺损伤后,因局部修复障碍而形成的短管状骨内囊性病损,即孤立性内生软骨瘤。因早期治疗不当,最终发生恶性变(本文即有两例骨母细胞型骨肉瘤)。3例早期完整病骨切除后预后尚好。但要长期随访,密切观察,一旦发现远处转移灶,亦应行肿块切除,因放、化疗无效。本组4例均发生在掌骨。过去(1990年)曾报告1例母趾骨恶性变〔9〕。
:
〔1〕卢世璧,主译.坎贝尔,等,主编.软骨瘤与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病[M].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山东:山东技术出版社,1998,688691.
〔2〕 过邦辅,凌励立,主编.骨起源的软骨性病损[M].骨关节肿瘤,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10:139142.
〔3〕王玉凯,主编.软骨瘤[M].骨肿瘤X线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87102.
〔4〕司建荣,等主译.软骨源性肿瘤[M].骨关节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北京:医学科技出版社出版,2004,4:123146.
〔5〕 王云钊,主编.良性骨肿瘤[M].中华影像医学,骨肌肉系统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5:479532.
〔6〕 段承祥,等主编.软骨瘤[M].骨肿瘤影像学,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7:158163.
〔7〕 刘子君,主编.软骨瘤[M].骨关节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168175.
〔8〕陶天遵,主编.良性骨肿瘤[M].新编临床骨科学,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9:938940.
〔9〕刘淑坤,邹学颜,任作群.周围性继发性软骨肉瘤1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1990,10(1):1720.
〔10〕张宏,高广伟,冯乃实.手部软骨瘤远期疗效随访[J].中华骨科杂志,1995,15(6):35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