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关节结核抗痨治疗后血沉多样性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田小宁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结核

    Clin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ESR after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in bone and joint tuberculosis

  摘要:[目的]探讨骨与关节结核抗痨后血沉变化。[方法]376例骨与关节结核患者中收集监测血沉者294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痨治疗后血沉始终正常者78例,抗痨治疗后血沉增高者69例。[结论]结核患者血沉值表现多样;抗痨治疗后血沉增高者病情严重,术前抗痨治疗需>6周;血沉是结核活动性的标志需再探讨。

  关键词:结核;骨与关节;血沉;抗痨治疗后;多样性

  本文收集1992年1月~2002年12月骨与关节结核376例中检查血沉患者294例,对血沉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骨与关节结核患者抗痨治疗后血沉表现多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骨与关节结核患者294例,男159例,女135例;年龄1~75岁,平均3062岁。伴有肺结核112例,胸膜结核15例,腹膜结核3例,肾结核2例,肠结核2例,睾丸结核1例。脊柱结核151例,并发截瘫12例(表1)。发病到就诊时间8 d~7 a。

  12 血沉

  本组294例中入院查ESR正常者78例2653%。抗痨治疗1~6周,复查ESR一直保持正常者54例,复查ESR逐步增高者24例3077%。入院查ESR异常者216例,抗痨治疗1~6周,复查ESR逐渐下降者171例,ESR逐步增高者45例2083%。抗痨治疗1~6周(平均35周)ESR逐步增高且异常者69例2347%,临床观察均无结核中毒症状加重表现。抗痨治疗前3周ESR增高例数最多,第2~3周ESR增幅最大,较入院时平均增高3181~4163 mm/h(表1)。表1 抗痨治疗后血沉及相关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略)注:EGC异常: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心肌缺血等。

  2 治疗结果

  294例治愈274例,手术126例,二次手术4例,≥2次入院治疗15例,术后复发10例。
死亡2例:均重度贫血、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放弃治疗11例,转外院治疗7例。

  3 讨论

  血沉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以红细胞在第1 h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血沉的快慢主要决定于血浆的变化,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及胆固醇含量增高时,血沉增快;血浆中白蛋白、孵磷脂含量增多时,血沉减慢〔1〕。当结核菌侵入机体时,常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机体的免疫反应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结核菌的毒力有关〔2〕。

  31 抗痨后血沉正常

  结核病是机体对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免疫应答紊乱的免疫性疾病,机体的正常免疫应答有赖于各种免疫细胞。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辅助细胞产生抗体等功能减弱。当结核菌毒力弱、机体免疫功能强大时,活性结核菌可被迅速吞噬和杀灭或使其处于静止期,患者ESR可表现正常。本组54例ESR保持正常患者,病程短、临床病情表现轻。

  32 抗痨后血沉降低

  通常在抗痨药物杀菌和机体免疫反应的共同作用下,体内有活性结核菌和静止期细菌被逐步杀灭,体内免疫反应也逐渐降低,ESR逐步下降,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减轻,病情缓解。

  33 抗痨后血沉异常增高

  本组ESR异常增高者(最高增幅为23~120 mm/h,净增422倍),临床上却无午后发热、盗汗、咳嗽、病变部位疼痛等结核中毒症状加重表现。表1可见本组患者病程长,多发结核灶、术中脓液量、贫血等指标较其它两组显著增高(P<001)。此类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升高与其血沉增高趋势基本吻合。

  当结核病患者病情严重〔3、4〕时,机体免疫力下降,血沉可表现在正常范围内;经抗痨后,由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使结核菌毒力降低,另一方面使机体免疫状态得到调理,免疫功能增高,体内免疫球蛋白升高,导致血沉增高。

  在抗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抗菌药物与机体、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过程,抗菌药物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广泛影响。当抗痨药物连续作用2~3周后,体内有活性的结核菌已被全部杀灭,机体的免疫状态提升,此时体内免疫反应强烈,血沉增幅最高;当抗痨治疗4周后,机体免疫状态趋于稳定,血沉增高基本消失。

  34 血沉异常增高的意义

  以往认为血沉增高是结核活动性的标志。本组病历说明:结核病患者血沉与病情表现不相符;血沉的增高幅度与临床结核中毒症状不相符。因此,血沉在结核病的诊治过程中所起的标志性作用需进一步论证。血沉异常增高提示结核病情严重,抗痨治疗更应强调正规、长期的原则。术前抗痨治疗时间应6周以上,在血沉开始下降或增高趋势减缓时方可手术。术中术后应给予间歇性输血及免疫增强剂等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术后应坚持抗痨治疗15 a,防止复发。

  :

  〔1〕姚泰,主编.生[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0:2.

  〔2〕杨光华,主编.病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5~357.

  〔3〕田小宁,等.31例四肢骨结核治疗分析[J].矫形外科杂志,2004,12(5):390~391.

  〔4〕田小宁,等.四肢大关节结核192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21~22),1746~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