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杨闻强,张云坤,蒋巍,陶涛

【摘要】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自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40 例,男26 例,女14 例,年龄25~60 岁。按Müller分类,A型8 例,B型21 例,C型11 例。随访6~14个月。结果 所有骨折均解剖复位,功能优良。结论 术前按Müller分类阐明受伤机制,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恢复外踝长度,稳定下胫腓关节,保持踝关节的稳定,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常见的骨折之一,对移位的踝关节骨折应精确地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修复韧带,坚固固定及功能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本科自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40 例,治疗效果满意,如下。

  1  材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0 例,男26 例,女14 例,年龄25~60 岁。按Müller分类,A型8 例,B型21 例,C型11 例。受伤原因:扭伤24 例,坠落伤8 例,车祸8 例。本组均为闭合性损伤。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处理  手术时间为伤后5~10 d,行跟骨牵引26 例,厚棉垫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14 例,同时予以脱水治疗。三维CT检查20 例,以了解关节面的骨折情况。

  2.2  手术方法  术中取侧卧位,同时跟骨牵引。于腓骨下段后方作直切口,向两侧翻开皮瓣,在牵引下将骨折复位,安放1/3管型钢板内固定,将腓骨下端向外牵引,检查下胫腓关节是否分离。屈膝位,于腓骨长短肌与跟腱分开。牵开拇长屈肌,直视下复位后踝,以1~2枚半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检查胫腓后下韧带,如有断裂予以缝合修复。如有下胫腓关节分离,于踝关节上水平自外踝钢板向胫骨打入半螺纹松质骨螺钉,将踝关节固定于功能位,以防踝穴狭窄。内踝做弧型切口,暴露踝穴,直视复位,螺钉固定骨折。如怀疑内踝三角韧带损伤,将切口延长,修复韧带。

  2.3  术后处理  术后U型石膏托固定6周,下胫腓关节螺钉石膏托固定6周后拔除,患肢方可负重。此后积极进行功能训练,理疗。

  3  结    果
  
  对本组病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结果根据病人主诉、功能和X线表现做4级评定[1],优31 例,无痛,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X线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并愈合,关节无脱位;良9 例,劳累后踝关节轻度不适,背伸跖屈受限在10°以内,X线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并愈合;本组无可和差的病例。

  4  讨    论
  
  踝关节在活动和站立时承载着很大的负荷,同时踝关节是高度适配的鞍状关节,骨折时不仅有骨结构的紊乱,还伴有软骨韧带的损伤,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极高。踝关节骨折时进行精确的复位,稳固的固定,对踝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而手法整复与外固定对复位程度及固定稳固性是十分有限的。对X线显示下胫腓分离,距骨及外踝向外移位超过2 mm,距骨与内踝间隙大于4 mm均应采用手术。踝关节受伤时足的位置和暴力的方向决定了骨韧带的损伤类型,这就是AO?Muller分型的基础[2]。该分型较直观,从X线片上可大致分为下胫腓联合下位(A型),经下胫腓联合(B型),下胫腓联合上位(C型)。每类受伤时足的位置和暴力的方向均不同,其损伤的结构就会有所差异,比如C型应警惕下胫腓分离。正确理解分类,据此推断可能伴有的韧带损伤,对确立正确的治疗方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外踝复位是保持踝关节稳定的基础,由于腓骨干轴线与外踝轴线相交成向外10°~15°角[3],如果外踝向上移位,必然使踝穴增宽,引起距骨在踝穴中的不稳,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外踝整复使距骨在踝穴中保持正常的解剖关系是踝关节骨折脱位解剖复位的关键[4~5]。参与踝关节稳定的另一重要结构为下胫腓韧带。当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再伴有下胫腓所有韧带断裂时,距骨必然向外脱位。距骨外移1 mm,胫距接触面下降达42%;距骨外移2 mm,胫距接触面下降达65%[6]。关节面压力负载增加,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故恢复下胫腓和距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及其重要。在外踝复位固定完毕后,将腓骨下段向外牵拉,如腓骨有2 mm以上的活动度则说明下胫腓韧带断裂[7~9]。以下胫腓长松质骨拉力螺钉将踝关节固定于功能位,起到人工韧带的作用。本组病人的后踝骨折均做了手术复位内固定。我们认为,后踝骨折或为下胫腓后下韧带附着处的撕脱骨折,或为受伤时距骨的剪切力造成的骨折,对于前者的复位固定可以加强下胫腓关节的稳定,而后者的骨折块较大,对其复位固定,可维持踝关节的鞍状关节面的形态,防止距骨的后移,保持踝穴的稳定。本组病例术中采取先侧卧位,外踝后侧切口显露外踝,在跟骨牵引下很省力地复位固定外踝,同一切口内可达后踝,直视下复位固定,同时处理下胫腓关节,再改平卧位,处理内踝,操作方便,大多能做到解剖复位。

【】
    [1] 苟三怀.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J].中 华骨科杂志,1993,13(4):277?278.〖1〗
  
  [2] 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59?581.〖1〗
  
  [3] 丁占云.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88,13(4):277?278.〖1〗
  
  [4] 刘军,曹国柱.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手术治疗(附65例报告)[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5,10(3):145?147.〖1〗
  
  [5] 陈大勇,王永刚,等.外踝钢板加拉力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1(18):786?786.〖1〗
  
  [6] 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第1版.天津:天津技术出版社,1989:914?915.〖1〗
  
  [7] 刘世杰,贾淑芳,李鸿儒.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J].国际外科学杂志,1983,12(1):32?34.〖1〗
  
  [8] 龙奎元,孙磊,张殿英,等.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J].创伤骨科杂志,2006,8(5):479?480.〖1〗
  
  [9] 陈勇,陆焕常,倪金和,等.合并前胫腓韧带损伤的weber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3):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