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李洪光,隋永领,李学华,邵峰   

【摘要】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大部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有胃大部切除指征的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20例,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水平及测定、组间比较CD3+(T细胞总数)、CD4+(T辅助/诱导细胞)、CD8+(T抑制/杀伤细胞)的数量。结果:两组IgM、IgA、C4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腹腔镜组术后1d IgG、C3较术前有所下降,术后3d恢复至术前水平。开腹组IgG、C3术后1d明显低于术前水平,术后5d恢复至术前水平。腹腔镜组淋巴细胞亚群手术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开腹组术后1d CD3+、CD4+、CD8+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术后5d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腹腔镜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小,术后恢复较快。

【关键词】  胃切除术


    外科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常表现为术后免疫功能抑制,其抑制程度与外科手术应激的严重程度有关。我们比较了腹腔镜和开腹胃大部切除术手术前后的免疫球蛋白、补体,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用药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分析两种术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有胃大部手术指征需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40例,按患者意愿分为两组,腹腔镜组20例,平均(45?5±4?5)岁,平均体重(60?5±6?4)kg,其中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开腹组20例,平均(44?5±3?5)岁,平均体重(59?7±7?6)kg,其中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2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取全身麻醉,腹腔镜组为完全腹腔镜下行胃大部切除术,开腹组常规开腹行胃大部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吸引瓶中血量+纱垫血量,每块纱垫按30ml)、术后镇痛率(需用镇痛药的患者比例)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3、5d分别抽取静脉血2ml,测定免疫球蛋白、补体及淋巴细胞亚群。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50?5±40?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48?5±60?4)ml,术后平均住院(5?5±1?4)d,2例术后镇痛;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146?5±60?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2?5±36?4)ml,术后平均住院(9?5±1?3)d,20例均应用镇痛剂。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镇痛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两组手术前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变化比较  两组IgM、IgA、C4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1d IgG、C3较术前有所下降,术后3d恢复至术前水平;开腹组IgG、C3术后1d明显低于术前水平,术后5d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比较,开腹组术后IgG、C3下降明显(P<0.05),见表1、表2。

  2.3  两组手术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  腹腔镜组淋巴细胞亚群手术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开腹组术后1d CD3、CD4+、CD8+与术前比较均降低(P<0.05),术后5d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比较,术后1d、3d开腹组CD3、CD4+、CD8+均明显低于腹腔镜组(P<0.01),见表3。 
  表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比较(略)

  P<0.05 vs.术前;△P<0.01 vs.开腹组
 
  表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补体比较(略)

  P<0.05 vs.开腹组;△P<0.05 vs.术前

  表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略)

  P<0.01 vs.开腹组;△P<0.05 vs.开腹组;**P<0.05 vs.术前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可减轻组织创伤反应,也能引起一定的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影响,对机体免疫抑制程度与手术应激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降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免疫抑制预示着并发感染和肿瘤转移的几率增大。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轻。

  3?1  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球蛋白在血清中的浓度相对恒定,手术有使免疫球蛋白过度消耗和合成抑制的双重作用,其降低程度与手术创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补体是血清中的单一成份,其中C3在经典和替代两条激活途径中占重要地位,C4则可以增强抗体的中和作用,IgG可以固定补体、结合巨嗜细胞、促进吞噬和调理,也可促进其他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IgM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功能较强,并可通过补体介导促进吞噬作用;IgA是机体粘膜防护的重要因素[1,2]。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术后1d除IgG、C3较术前有所下降外,其余免疫球蛋白和C4水平变化不明显;而开腹组术后1d IgG、C3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低于腹腔镜组水平(P<0.01)。表明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机体体液免疫的抑制作用小,更有利于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术后感染率。

  3.2  对细胞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  细胞亚群能反映宿主的免疫调节能力,外科手术均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出现免疫抑制[3],而这种可逆的特异性免疫改变与创伤的程度明显相关[4]。CD3+细胞代表所有外周成熟的淋巴细胞,其作用是协助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APC)上的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抗原决定簇[5]。CD4+细胞是辅助性和诱导性细胞,具有辅助功能,且是信号传导的协同受体;它活化后可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增强抗肿瘤效应。CD8+细胞是细胞毒和抑制性细胞,参与类分子限制性的成熟和正性选择,并具有病毒清除和粘附功能[1,2]。CD4+/CD8+可反映机体免疫调节状态,其比值降低说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6,7]。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细胞亚群在手术前后没有明显变化,但开腹组术后CD3+、CD4+、CD8+均明显下降,且持续时间较长,术后5d才恢复至术前水平,这可能是因为手术创伤后,应激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等水平升高,导致淋巴细胞再分布并影响白细胞的趋化性,使机体受到明显的免疫抑制。表明腹腔镜手术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明显低于开腹手术。  

  手术创伤、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方法等是影响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似。相对开腹手术来说,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轻,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也较小,术后镇痛用药少,身体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所以,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是很有前景的微创技术。

【】
    [1] 赵刚,肖刚,黄美雄,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5):407?409.

  [2] 何球藻,吴厚生.医学免疫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6?28,182?183.

  [3] 王勇,张斌蓉,王青,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机体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J].微创外科杂志,2004,4(5):422?423.

  [4] 周汉新,高金波.腹腔镜术与剖腹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7,26(6):457?460.

  [5] 金伯泉.细胞和分子免疫学[M].2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109?111,130?133.

  [6] 胡明秋.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和代谢的影响[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1,6(1):54?55.

  [7] 胡建昆,周总光,陈志新.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3):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