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留置导管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观察浅静脉留置针与钢制头皮针在病人抢救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 与钢制头皮针穿刺成功率和渗透率及单位时间内输入液体量相比较。结果 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创伤性小,渗漏率低,单位时间内输注量快,适应于抢救的需要。结论 浅静脉留置套管针适用于抢救病人时的需要,具有可保留性,可减轻病人的痛苦,穿刺成功率高,渗漏率低。可调节单位时间内输注液体量,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 浅静脉留置针;钢制头皮针;院前急救
随着护理质量的提高,传统的钢制头皮针穿刺输液已不能满足临床急救的需要。浅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它不仅可避免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痛苦。也可保护穿刺的静脉,穿刺成功率高,降低了渗漏率,可调节单位时间内的输注液体量,就其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3年11月~2006年3月院前急救中,应用静脉穿刺输液的1056例,其中运用钢制头皮针穿刺输液648例,浅静脉留置导管针输液408例。
1.2 方法 统计在院前应用4~7号钢制头皮针静脉穿刺输液137例,9号静脉穿刺输液413例,12号静脉穿刺输液98例,应用24~22G浅静脉留置导管针穿刺静脉输液89例,20G静脉穿刺输液203例,18G静脉穿刺输液116例。穿刺部位两组均选择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和颈外静脉。两组无明显差异都按操作要求进行穿刺和有效固定。
1.3 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钢制头皮针90.9%,浅静脉留置导管针为92.2%;渗漏率钢制头皮针穿刺为18.8%,浅静脉留置导管针为2.2%,在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时12号钢制头皮针静脉穿刺输液在加压条件下输注706代血浆500ml,需要12min,18G浅静脉留置导管针只需5min。
2 护理体会
2.1 保证生命体征,争取抢救时机 危重病人急救的首要保证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保持静脉通畅,对于病情不稳定的病人,保持静脉通畅尤为重要。由于浅静脉留置套管针的可保留性及随时处于可使用状态,正满足了急救的需要,保证了病员在转送途中的输液通畅、用药及时,避免延误抢救时机。对失血性休克等血容量减少的危重病人在单位时间内可快速输注扩容液体,保证生命体征的平稳,为后期奠定了较为稳定的内环境。
2.2 提高路途输液安全性 危重病人由于心理压力及疾病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加上路途中的颠簸,钢制头皮针没有柔软韧性,即使穿刺成功,但因上述原因造成针头刺破血管引起渗漏,增加了二次穿刺率,加重了病人痛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甚至因此导致皮肤组织坏死,对血管壁的刺激使血管发生痉挛输液速度减慢,延误了抢救时机。与钢制针头相比浅静脉留置导管针外套柔软且表面光滑,在血管内对血管刺激性小,不会刺破血管,可保证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尤其是特殊药物如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的渗漏,引起周围组织的急性缺血及皮下组织的坏死,避免了对病人造成医源性伤害,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的质量。
2.3 浅静脉留置导管针可保留性 危重病人需定时输注抗生素或脱水剂及其他特殊药物时,以往我们采用静脉输液维持或重新建立静脉通道,这样既增加了液体量又增加了病人痛苦[1]。浅静脉留置导管针与三通接头的应用能适应这种需要,保证药物定时输注,以保持药物的血药浓度,提高药物疗效。创伤性小,保护血管,由于病情需要,输液时间较长,与钢制头皮针相比,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可减少因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减轻病人痛苦,并且病人可做适当的活动,减轻对输液治疗的不良心理反应。
由此可见,浅静脉留置导管针更适合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它的主要优点在于:穿刺成功率高,渗漏率低,减轻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而且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2],更能适应院前急救的需要。
[]
1 孙艳平.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09-414.
2 郝玉凤.静脉穿刺留置管用生理盐水封管的观察.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