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关键词】 B超
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占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首位 [1] ,在临床上非常多见,由于是体表畸形,根据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重要的是明确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的临床分型,以便合理地采取措施。我院从1996年3月~2003年12月间共收治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69例,其中30例行B超检查协助分型诊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0h,最大17d。完全性闭锁21例,另伴有直肠尿道瘘2例,直肠膀胱瘘2例,直肠阴道瘘2例,直肠前庭瘘1例,直肠会阴瘘2例。合并新生儿肺炎9例,硬肿症6例,尿道下裂3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先天愚型1例。
1.2 B超定位诊断 用百胜AU-4型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7.5MHz。患儿取平卧截石位,探头接触患儿肛穴处会阴皮肤,作矢状位扫描,在骶椎前方、膀胱后下方可探及直径约1cm的管状结构回声,管腔内多为无回声区,也可间有气体的强回声。可以明确测量出直肠盲端距肛穴皮肤间的距离。如果有会阴瘘、前庭瘘者可经瘘管注入生理盐水,则直肠盲端显示更为清晰。如矢状面直肠盲端显示不清,可经耻骨联合上冠状面扫描,也可获得直肠盲端的图像。
2 结果
根据全学模等的经验按直肠盲端距肛穴皮肤间的距离>2.0cm为高位,1.5~2.0cm为中位,<1.5cm为低位的标准来为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进行临床分型 [2] 。而笔者根据急诊手术要求仅将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分为两型,即直肠盲端距肛穴皮肤间的距离>1.5cm为高位,<1.5cm为低位。本组高位16例,低位14例。其中高位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急诊行横结肠造瘘术,3个月后再入院行pena肛门成型术,低位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12例行会阴肛门成型术,2例行肛门后切术。本组30例患儿超声检查直肠盲端距肛穴皮肤间的距离与手术检测结果对照,误差≤0.3cm27例,>0.3cm3例,(误差≤0.3cm为符合标准),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0%。
3 讨论
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的种类繁多,而治疗方法和手术时间的选择,则根据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的不同类型和合并瘘管的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全身其他系统的畸形而决定。因此,准确的测定直肠肛管闭锁的长度,进行合理的临床分型,对于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患儿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对于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的分型方法较多,广泛使用的是1930年Wangensteen和Rice设计的倒立侧位片法诊断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Stephens则提出依PC线测量,此线相当于耻骨直肠肌环的侧切面,直肠盲端气体影高于此线者为高位畸形,恰好位于此线者为中间位畸形,低于此线者为低位畸形。但该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检查过早,肠道气体尚未充盈直肠末端;检查时患儿倒置时间少于2min;X线射入角度不合适等原因易出现误差。会造成治疗及术式选择上的错误。加之部分患儿倒立位摄片易引起呕吐、误吸,出现肺部并发症,X线反复照射会影响生殖腺发育等缺点,此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汪楚文等曾报道利用B超技术在诊断定位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伴直肠瘘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3] ,但笔者认为伴有直肠瘘的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仅根据临床表现大多就可判断瘘口的位置,从而推断出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的临床分型,一般无须再做特殊检查。B超检查对于完全性闭锁和有直肠瘘但就诊时间较早或尚未出现直肠瘘症状的患儿较为适宜。
笔者应用高清晰度彩超技术诊断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探头接触患儿肛穴处会阴皮肤,作矢状切面扫描可获得肛门直肠区的声像图,必要时可行耻骨联合上冠状面扫描,并采用停帧测量法,能较为准确的测量出直肠肛管闭锁的长度,明确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合理的临床分型。此方法不受就诊时间的限制,患儿仰卧,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也不必给予镇静剂。安全简便,技术简单,测量数据可靠,较X线检查误差小,重复性好,检查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廉。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替代X线检查而明确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合理的临床分型。
1 金百祥.临床小儿外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148.
2 全学模,陈文龙,吕隆政,等.B型超声诊断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的评价.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6,7:257.
3 汪楚文,宋育麟.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瘘B型超声诊断定位的探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