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蛋白测定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魏亚新 袁琛 郎妍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尿微量蛋白 小儿 过敏性紫癜 肾损害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科常见病[1],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轻微的肾损害时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而尿微量蛋白检测可以灵敏地反映HSP早期的肾损害。本文对38例HSP患儿进行尿微量蛋白UigG、UA、Uα1—MG、Uβ2—MG测定,以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本院收治HSP患儿38例,均符合《实用儿》第七版HSP诊断标准[2],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14岁(平均8.2岁),病程3d~1个月,作为观察组。另取健康小儿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12岁。两组小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标本采集:两组小儿均于就诊或体检次晨检查尿常规,并留随意尿10ml离心后取上清液检测IgG、UA、Uα1—MG、Uβ2—MG,同时HSP组患儿抽静脉血2ml检测BUN、SCr。(2)仪器:使用德国Breing—Nephelometer100分析仪,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试剂由上海德灵公司提供。(3)判断方法:本实验室值IgG<8.5mg/L、UA<30mg/L、Uα1—MG<12mg/L、Uβ2—MG<320mg/L。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

  2  结果

  2.1  HSP患儿肾功能  38例HSP患儿肾功能均正常,BUN(4.72±0.71)mmol/L,SCr(59.62±13.98)μmol/L。

  2.2  HSP组与对照组尿4项指标比较  见表1。HSP患儿尿微量蛋白IgG、UA、Uα1—MG、Uβ2—M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  两组IgG、UA、Uα1—MG、Uβ2—MG比较(略)

  2.3  HSP患儿尿4项指标与尿常规异常率比较  HSP患儿尿4项指标中1项或1项以上异常率为78.9%(30/38),明显高于尿常规异常率的13.2%(5/3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尿微量蛋白的检测主要用于了解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肾小管分泌重吸收的功能,有助于了解肾小球、肾小管的轻度或早期损害。IgG属大分子蛋白,白蛋白属中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这两类蛋白均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出,当肾小球滤过膜结构改变,通透性增加时,大分子蛋白滤出增加,如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限度,尿中蛋白含量即升高。IgG、Alb是肾小球滤过膜损害的标志蛋白。Uα1—MG和Uβ2—MG属低分子蛋白,约99.9%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由近曲小管胞饮形式摄取,正常尿中含量甚微,当肾小管受损时,其尿中含量增加,是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本组38例HSP患儿中30例均存在尿微量蛋白1种或1种以上的异常(异常率78.9%),进而证实肾损害是HSP的基本病变之一的看法[3]。
      
  本资料全部病例血BUN和SCr均正常。在30例尿4项指标异常的患儿中,有25例尿常规正常,表明当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和(或)近曲小管功能受损时,尿4项指标异常先于尿常规和肾功能的检测,故可作为HSP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本资料HSP患儿4项指标的异常率为78.9%,已接近肾活检(肾活检异常率90%左右),与王强的报道[4]接近。
   
  本资料38例HSP患儿中,测出尿微量蛋白4项指标异常的30例患儿由于早期发现肾损害给予保护性,1~3个月后门诊随访27例4项指标全部恢复正常,仅有3例仍有HSP的表现,说明早期依据化验指标的异常给予保护性治疗可以降低肾损害程度。
      
  综上所述,尿微量蛋白的测定,对于HSP患儿早期判断是否存在肾损害具有无创伤、简便易行且检测可靠的特点,能使HSP患儿及早采取保护性治疗,以降低肾损害程度。

【】
    1 聂爱馨,高山,陈小青,等. 14例小儿结缔组织病临床分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14(3):371.

  2 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编. 实用儿.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8~690.

  3 洪建东,郑天文,郭芹梅,等. 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早期实验室检查指标与肾活检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福建医药杂志,2002,24(2):5~6.

  4 陆智红,宋俊峰,李玉琴,等. 无尿改变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病理及肾脏病理及预后探讨.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