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例腰椎滑移GSS固定治疗分析
作者:陈泽富 褚卫涛 钭伟国
【关键词】 固定
本院自1998年8月至2006年11月收治腰椎滑移GSS固定患者18例,随访1~6年,X线摄片复查植骨愈合17例,按hengerson标准评论临床优良率94%。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38~65岁,平均52.6岁。病程最长23个月,最短1年,平均30.8个月。峡部断裂18例,平均滑移6.3mm,峡部缺损间隙平均3mm,均符合手术条件。采用GSS固定结合横突植骨12例,横突植骨加cage融合2例,横突植骨加椎间髂骨植骨4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6例行插管全麻,12例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取脊背后正中切口,先行游离神经根全椎板减压,见到硬膜囊,轻轻拉开探查其前方,可见滑脱椎体前移,与下一椎体呈台阶样变,神经根显示紧张。在融合区内椎弓根内分别置入4枚椎弓根螺丝钉。椎弓根螺钉的安放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螺钉必须位于弓根内,向内下穿破弓根会损伤神经根;螺钉方向应向前、内斜15°∠;螺钉深度需达到椎体前后径的80%以上;安放螺钉要求一次成功,多次必定造成骨质缺损,螺钉松脱,致手术失败。并用“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椎弓根螺钉位置之深度,滑脱椎体复位后椎体台阶状变可完全消失,硬脊膜囊、神经根变直、松弛,直到复位后透视满意为止。
2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中滑脱纠正率为90%,术后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为优:15例;仍有下肢麻木不适为良:2例;术后1年见重新移位症状无改善为差:1例。
3 讨论
下腰椎峡部不连继发腰椎滑移是临床常见病,占腰痛患者总数的5%。绝大多数发生在L4、L5。峡部缺损是腰椎峡部不连的基本病理,缺损内充填纤维软骨组织形成假关节。椎弓连续性中断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弓受重力影响向前滑移,韧带、椎间盘组织承受超常剪力而受损伤。后弓的松动及缺损处纤维软骨组织增殖粘连及导致的腰椎不稳、慢性炎症是产生腰痛的主要原因[1]。腰椎滑脱的治疗问题,在椎弓根钢板等内固定器械出现之前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据Wiltse认为滑脱<25%不主张复位,<50%大多数也不需要手术,对真性滑脱度数在25%以上的应尽早手术[2]。非手术治疗无效者,还是有手术指征。随着脊柱外科的进展和新器械、内固定品种的应用增多,手术方式有:⑴峡部不连局部固定植骨术-椎板横突植骨术;⑵buck峡部螺钉固定术;⑶游离椎弓切除后外侧植骨融合术;⑷峡部裂嵌入或植骨术;⑸加压钩钉植骨固定术[3],滑脱椎体的复位已能成为现实,可以达到治疗腰椎滑脱的基本原则—减压、复位、稳定的要求。手术适应证的的选择:(1)腰椎滑脱病史在半年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效的;(2)有下肢神经根受损症状者;(3)有腰椎管狭窄症状者;(4)滑脱虽不严重但有明显的腰椎不稳表现和腰痛持续者。对骨质疏松、滑脱部位的“骨桥”形成、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实施手术治疗。
可见峡部裂的处理,在峡部不连处常有多量纤维、假关节软骨,还可见肥厚的黄韧带压迫神经根,需彻底清除减压。将峡部裂硬化组织切除至出血为止。椎体间植骨必须与邻位椎体的松质骨相接触,才能形成坚固的椎体间骨性融合,最终维持复位的重要作用是靠椎间融合。
椎板和椎间盘是否切除问题。对一般的神经根压迫症状及轻、中度的椎管狭窄者可不必减压,因为复位后椎管及神经根管可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这样椎管狭窄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即可缓解。如果临床上有典型的根性症状以及CT表现有明显的椎间盘突出者可考虑减压。
椎体间植骨必须与邻位椎体的松质骨相接触,才能产生坚固的椎体间骨性融合。
通过本组18例患者的,作者认为GSS固定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操作比较简单等优点。因此,GSS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
【】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钦,主编. 实用骨.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1555.
2 刘润田主编. 脊柱外科学.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434~435.
3 Wiltse L, Iand Winter RB. Terminology and measure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J Bone Joint Surg,1983,65A: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