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与X线荧光屏对腹腔神经丛穿刺引导作用的比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周志华 吕雄英 张和峰 杨守和  

【关键词】  腹腔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Celiac plexus block)是上腹部晚期癌痛的有效方法,一般在X线荧光屏或CT引导下进行。为探讨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本院麻醉科与超声科合作,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并与X线荧光屏引导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9月至2007年1月本院40例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45~70岁。均为上腹部晚期癌痛,其中胃癌14例,胰头癌8例,肝胆系统癌症18例。患者均对麻醉性镇痛药耐受或由于副作用等原因而不能继续使用,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在X线荧光屏下阻滞;B组20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阻滞。

  1.2  方法  两组均按严氏[1]介绍的腹腔神经丛后入路法定位、穿刺。患者侧卧,穿刺侧在上,L1棘上缘旁开5cm为穿刺点,垂直进针,先探及L1横突,再将针改变方向越过横突上缘到达T12椎体的侧面,紧贴椎体的侧面前行至针尖有突空感,再进针1.5~2.0cm,回抽无血、无任何液体,注射生理盐水无阻力感为穿刺成功。A组在常规X线荧光屏引导下穿刺操作,B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操作。使用:ATL 3500.QU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7.0MHz。进针时针尖斜面朝向超声束,在超声引导下观察进针过程及深度,并用彩色多普勒了解针尖与腹主动脉的关系。

  1.3  定位判断  A组在X线荧光屏下判断针尖到达指定位置后注射造影剂摄片定位。B组针尖到达指定位置后注射生理盐水5ml,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生理盐水扩张征”,该征象与可视X线荧光屏注入造影剂后征象相同,彩超能清晰见到生理盐水在脊柱前纵行扩张渗透像。确定位置准确后,两组分别用0.5%利多卡因15ml作神经阻滞试验,按李氏[2]阻滞成功标准判断效果,阻滞后患者发生血压下降,腹部出现温暖感,肠蠕动增强,原有腹痛减轻或者消失为阻滞有效,其中血压下降为判断阻滞效果的主要指标,效果欠佳时,再适当调整针尖位置至效果确切为止。判定针尖位置正确,阻滞效果确切后,两组均注入75%乙醇30~35ml,保持体位1h,其间开放静脉输注液体,用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三参数监护仪连续监测,一般血压下降以加快输液为主,严重时用麻黄素静脉注射升压。 观察1h无严重反应后送回病房继续监察24h。如需要作双侧阻滞者,隔3d后进行笫二侧阻滞。A组有3例在X线荧光屏下行笫二侧阻滞。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止痛效果  两组患者均在阻滞后1周按照WHO癌性疼痛标准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优(?~?),良(?~?),差(0~+)3级[3]。两组患者阻滞后止痛效果评定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阻滞后止痛效果评定(次)(略)

  组间比较P>0.05

  2.2  穿刺引导  两组穿刺均较顺利,A组在穿刺过程中对骨性标志引导较好,对脏器、血管等软组织显示较差;B组在穿刺过程中对骨性标志引导虽无A组清晰,但对脏器、血管有较好的显示;操作者可轻易避让。A组3例在穿刺针超出椎体1.5cm时刺中血管,抽到回血,损伤了腹腔神经丛周围的血管。B组无1例损伤血管。

  2.3  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有颜面潮红,腹部烧灼感,血压下降,但加快输液能回升。均未使用麻黄素静注升压。回病房后多数患者有轻度背痛,恶心,腹泻,多数在24~48h自行消失,不需处理。两组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腔神经丛位于膈脚及腹腔动脉前下方,T12与L1椎体前的腹膜后结缔组织内,围绕腹腔主动脉的前面及其两侧,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其中心部位于L1处。右侧为下腔静脉所覆盖,左侧为胰腺所覆盖,并与脾肾紧邻[2,4]。腹腔神经丛阻滞一般采用经典[1]的背后入路法穿刺阻滞。多数[5,6]在X线荧光屏或CT引导下穿刺,只要穿刺针正确到位,患者适应证选择合适,止痛效率非常高;在腹痛消失时并无严重副作用,合并症发生率也很低[2]。但关键是穿刺针的准确定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对X线荧光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X线荧光屏引导,在穿刺过程中对骨性标志虽然清晰,对脏器、软组织血管等显示较差,穿刺过程中既受大量X线荧光屏辐射,又很难控制损伤周围血管。A组有3例损伤周围血管,但未造成严重并发症。B组无1例损伤周围血管,并且刺针容易到位, 这与彩色多普勒对附近脏器、血管提示好有关。本资料显示,彩色多普勒也是一种腹腔神经丛穿刺时的较好引导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对脏器、血管提示比X线荧光屏优良,有一定应用价值。

【】
    1 严相默主编.临床疼痛学.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83~84.

  2 李仲廉主编.临床疼痛学.修订版.天津:天津技术出版社,2002.246~247.

  3 Romanelli DF,Beckmenn CFF,Heiss Fw.Efficaey and safety of anterzor approaeh.AJR Am Raentyanbl,1993,60(3):497~500.

  4 赵俊,张立生,主编.疼痛治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171~173.

  5 郑汉光,冯艳平. 经椎间盘穿刺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疼痛患者124例.中华麻醉学杂志,1995,19(5):309~310.

  6 孟冬祥,樊碧法,范占明,等.上腹部癌疼痛的治疗-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的临床应用.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3):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