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鼻咽癌CT诊断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林方 杨根仁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鼻咽癌

    鼻咽癌(Nasopharyncal Carcinoma,NPC)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与遗传、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约占头部恶性肿瘤的50%以上,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0%左右[1]。早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后5年生存率61.13%~73.19%,晚期仅15.14%~23.16%[2]。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小的黏膜下肿瘤不能被内窥镜检出,但CT检查分辨力高,可直接观察鼻咽部的组织解剖结构,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为从CT诊断角度更好地探讨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意义,作者收集2003年10月至2006年9月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25例,对其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男女比为2.57∶1;年龄40~65岁,平均51岁。临床首发症状:回缩涕带血、鼻塞、下降、耳鸣、颈部包块、头痛、复视等。病程7d~1+年。病理检查证实鳞状细胞癌22例、未分化癌2例、腺癌1例。

  1.2  方法

  采用日立PRATICO型螺旋CT扫描机,距阵512×512,扫描条件:120KV、200~250mA,层厚及层间距均为2~5mm,病灶采用软组织算法重建,窗宽250~500HU,窗位30~50HU。全部病例均平扫后再予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300mg/ml欧乃派克75ml经一侧肘静脉快速推注。采用轴位扫描方式,以听眦线为基线,且垂直于台面,扫描范围一般从上颌软腭向头侧扫至颅底。若病变侵犯颅底或颈部有淋巴结转移的,则根据需要增加扫描范围。少数病例加行鼻咽部冠状位扫描。

  1.3  CT表现 

  (1)鼻咽部软组织密度改变19例,CT显示鼻咽部局部黏膜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均匀强化,其密度较肌肉强化明显,两者分界尚清(图1)。(2)鼻咽部形态改变23例,CT表现为鼻咽部一侧或双侧壁增厚,正常的切迹消失,两侧咽隐窝不对称(图2)。(3)周围结构侵犯18例,CT显示鼻咽腔周围组织间隙显示不清,鼻咽腔明显变形,一侧或双侧咽隐窝消失,且强化明显(图3~5)。(4)颅底骨质破坏5例,CT显示颅底骨质呈“虫蚀”样改变,边缘不规整。(5)上颌窦、筛窦受侵犯2例,CT显示正常的窦腔消失,窦腔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窦壁骨质破坏;(6)肿瘤侵入颅内见有软组织影1例;(7)颈部淋巴结转移5例,CT显示颈部一侧或双侧单个或多个软组织密度影(1~8cm),有强化,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图6)。

  2  讨论

    鼻咽癌是鼻咽部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多见,其次是未分化癌和低分化癌,腺癌少见。咽隐窝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其次为鼻咽部顶后壁和侧壁。

    鼻咽癌早期CT扫描主要表现为鼻咽腔形态的改变,表现患侧咽隐窝变浅或消失,两侧咽腔不对称。若肿瘤累及咽鼓管,则可阻塞管口引起中耳及乳突炎。CT显示中耳和乳突蜂窝气体消失,临床上出现下降和耳鸣。平扫时,鼻咽癌肿块一般密度较均匀,与肌肉组织密度差别不大,增强扫描后肿块大多有明显强化,CT值较平扫时增加>20Hu,高于邻近肌肉组织的密度。鼻咽癌侵犯颅底的方式和途径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具有浸润性和膨胀性两种生长方式,除可以直接侵犯、破坏邻近骨组织外,还可通过圆孔、卵圆孔、破裂孔直接侵犯颅底,上颌窦、筛窦、蝶窦以及颅内。鼻咽癌病例的淋巴结转移很普遍,以颈深上淋巴结最多见[3]。一般位于病变的同一侧,约有35%的病例可以发生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个别病例可发生对侧的淋巴结转移。鼻咽部CT检查时,如有以下表现者应高度怀疑鼻咽癌的可能:(1)鼻咽部软组织增生伴有局部颅底骨质破坏或硬化增白;(2)鼻咽部软组织增生伴有同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3)鼻咽部血供丰富的软组织团块、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

    因鼻咽部结构复杂及本病的发病部位隐蔽,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早期发现。随着CT的广泛应用,借助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及多轴位扫描观察已成为诊断鼻咽癌的重要手段。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判断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范围和途径以及预后的估计,为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利的指导。但CT诊断鼻咽癌时需要注意与下述疾病鉴别:(1)鼻咽部炎症:炎症范围较弥漫,通常双侧受累,黏膜广泛均匀增厚,表面光滑一般可鉴别,但炎症较局限或早期鼻咽癌较弥漫时则鉴别困难,需活检确诊,出现小气泡征是鼻咽部炎症的特征性影像之一[4]。(2)增殖体肥大:常见于青少年及儿童,顶后壁交界区淋巴组织增生,一般边界较光滑,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结合临床两者鉴别不难。(3)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多表现为鼻咽部肿块并有骨质改变,有时与鼻咽癌相似,但前者为压迫性骨质吸收破坏,增强扫描有血管性强化反应,后者为侵蚀性骨质破坏、消失,增强扫描强化较前者轻。(4)脊索瘤: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与鼻咽癌有相似之处,但前者骨质破坏主要位于中线区,如枕骨与蝶骨基底且肿块内可有钙化,多不均匀,与鼻咽癌比较有所不同[5]。

【】
    1 宋国良.全身CT检查诊断与图像解析使用手册.北京:北京科大出版社,2005. 1085~1090.

  2 王正敏,陆书昌,主编.现代耳鼻咽喉.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821.

  3 李恒国,庄承海,李启权,等.鼻咽癌的CT表现类型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初步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33(8):558.

  4 宾怀有,滕才钧. 59例早期鼻咽癌与鼻咽炎的CT对比分析.广西医学,2005,27(2):234.

  5 程南生.鼻咽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14(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