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IV型胶原的研究
作者:朱丽萍 陈日秋 徐丽珍 徐玉萍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原发、继发性肾脏疾病的共同转归,影响CRF的因素很多。作者旨在探讨CRF各时期致炎因子血清白介素6(IL-6)和致纤维化因子IV.c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至2006年7月实验组 CRF患者130例(CRF的诊断标准及分期按1992年6月修订的诊断标准执行[1]),男74例,女56例;年龄18~65岁。分为4组。A组: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代偿期,血肌酐(Scr)140.2~174.9 μmol/L,肌酐清除率(Ccr)50~80 ml/min,共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其中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IgA肾病9例,肾病综合征5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B组: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失代偿期,Scr 186.5~435.8 μmol/L,Ccr 20~50 ml/min,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7~65岁。其中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IgA肾病6例,肾病综合征6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成人多囊肾1例。C组: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期,Scr 456.3~701.2 μmol/L,Ccr 10~20 ml/min,共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其中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IgA肾病8例,肾病综合征5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D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Scr >707 μmol/L,Ccr <10 ml/min,共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17~61岁。其中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IgA肾病9例,肾病综合征6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实验组的透析病人均在首次透析前抽血检验。对照组为本院健康体检者20例(E组)。
1.2 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晨起空腹采静脉血4ml,分离血清后-30℃保存,同时测定Scr及Ccr。肌酐采用碱性苦味酸法。放免法测定IL-6及IV型胶原,试剂盒分别由北京北方生物研究所及上海海研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软件包,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随着肾脏病变不断,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血肌酐不断上升,Ccr急剧下降。CRF各期组患者的Scr、Ccr见表1。CRF患者的IL-6、IV.c的变化见表2。CRF患者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关系见表3。
表1 CRF各期组患者的血肌酐、肌酐清除率(x±s) 略
表2 CRF各期组患者的IL-6、IV.c的变化 略
表3 CRF各期组患者IL-6、IV.c与肾功能损害相关系数 略
本组资料经相关分析显示IL-6、 IV.c与Scr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与Ccr呈负的直线相关关系,CRF分期与IL-6、IV.c均有相关性,rs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0.678,即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IL-6、IV.c值升高。致炎因子IL-6和致纤维化因子IV.c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03。
3 讨论
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无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不产生炎症因子,但肾功能衰竭时机体内毒性物质的堆积可导致PBMC激活,肾脏清除细胞因子能力降低,使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升高[2]。本结果表明,CRF患者血清IL-6 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3]报道一致。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1) 肾脏局部产生IL-6增加,肾脏疾病时增高的免疫、炎症反应释放IL-6增加,系膜细胞在炎症等刺激下释放IL-6及损伤的肾小管上皮分泌IL-6增加[4];(2) 循环系统产生IL-6增加,CRF时尿毒症相关因子及细菌脂多糖等使PBMC处于激活状,导致IL-6分泌增加。(3)CRF时患者肾脏固有细胞如系膜细胞等在炎症等因素刺激下IL-6受体表达增加,使其效应增加,增高的IL-6具有增强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免疫炎症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直接使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同时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C3a、C5a等可吸引炎症细胞,释放炎症因子、蛋白溶解酶、活性氧,导致肾组织损害,IL-6可促进系膜细胞收缩增殖,基质增生,促进肾小球硬化;(4)IL-6可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产生胶原纤维,导致肾脏局部纤维化。
IV.c是基底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肾基底膜胶原蛋白的代谢状态,现多认为血清IV.c水平与肾功能受损状态呈正相关[5,6]。CRF时患者肾脏系膜细胞等在炎症等因素刺激下收缩增殖,基质增生,产生大量IV胶原,导致肾脏局部纤维化。本资料结果显示CRF患者血清IV.c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IV.c升高,与文献报道一致。作者将致炎因子IL-6和致纤维化因子IV.c做相关分析,提示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在CRF时致炎因子IL-6和致纤维化因子IV.c共同发挥作用,决定CRF的预后。
本研究表明,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IL-6、IV.c值升高,致炎因子IL-6和致纤维化因子IV.c有相关性。因此,在CRF方案上,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调节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减少IL-6的异常分泌,削弱IL-6对肾脏系膜细胞和基质的增生作用,减少IV.c生成,从而改善肾功能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CRF病情进展。
【文献】
1 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31.
2 余志兵,钱家麒,赵涵芳,等.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TNF-α与IL-6基因表达的研究.中华肾脏症杂志,1997,13(10):277.
3 钟麟,邓承慧.慢性肾衰竭患者全段甲状旁腺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研究.误诊学杂志,2005,5(14):2688.
4 李玲,周万忠.肾小管和肿瘤坏死因子与间质纤维化的关系.肾脏病与透析移植杂志,1998,7(4):316.
5 隋满姝,汪雪枫,张爱茹,等.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IV.c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哈尔滨医药杂志,2002,22(1):6.
6 潘春琴,牟思华,胡大康,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四种外基质分子测定及意义.浙江医学,2004,2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