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1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玄杰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细胞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又称Kikuchi Fujimoto病,由日本人Kikuchi和Fujimoto[1]于1972年首先报道,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结的良性、自限性、全身性疾病,好发于东方青年女性,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作者将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本院收治的31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患者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4~68岁。临床表现:患者首发症状多为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除3例无发热外,其他患者均有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体温波动于38~39.6℃,热程7~40d不等。均表现为大小不一的淋巴结肿大,直径 0.3~3cm不等,质韧,活动,大部分有压痛,主要分布于颈部,单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8例患者尚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4例合并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3例伴有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9例,脾脏肿大5例,均为轻度肿大,皮疹3例,体重下降6例。

  1.2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外周血白细胞(1.4~8.1)×109/L(除4例外,其余均<4×109/L),13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例可见5%异型淋巴细胞,15例血红蛋白降低。 25例血沉升高(23~61mm/h), 10例血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80~660IU/L)。 19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2例碱性磷酸酶(ALP)轻度升高。EB病毒抗体IgA阳性1例,IgM阳性3例,IgG阳性2例,巨细胞病毒抗体IgG阳性5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阳性2例,柯萨奇病毒抗体系列均阴性。1例抗核抗体阳性,结核抗体及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1例X线片显示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B超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8例行血肥达氏反应及血培养检查均阴性。22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6例骨髓象感染,4例红系增生减低,3例全血增生减低,1例中性杆状核升高,轻度核左移,其余正常。

  1.3  病理检查 

  淋巴结活检提示淋巴结副皮质区凝固性坏死,组织细胞增生浸润,但无中性粒细胞浸润。根据1995年KUO提出的分型方法,HNL可分为细胞增生型、坏死碎片型和黄色瘤样型3种类型[2],本组31例中属于细胞增生型6例,坏死碎片型 23例,黄色瘤样型 2例,且前二型之间互相存在,只是细胞增生或坏死碎片所占比例不同。

  1.4  及预后
 
  所有患者自发病起予多种抗生素治疗 2~8周均无效,曾被疑诊为恶性淋巴瘤、结核病等,后因作病理检查确诊。5例仅予对症治疗而痊愈;3例应用激素前热已退;3例消炎痛治疗有效,于用药 2~3d后热退;其余均予泼尼松治疗,儿童剂量1~1.5mg/(kg·d);成人30~40mg/d,大部分患者用药1d热即退,少部分 2~3d热退。淋巴结多于退热后 1~2周后逐渐回缩。 29例随访6个月~2年不等,5例失访,其余均无复发,预后良好。

  2  讨论
    
  HNL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的自限性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女性,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与病毒感染所致变态反应有关,尤其是EB病毒和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也有学者认为本病的淋巴结“坏死”是由于淋巴结内的靶细胞经杀伤细胞的作用而全部凋亡。临床上少数患者可伴有肝脾肿大和(或)不定型皮疹,骨髓穿刺多为感染性骨髓象,骨髓培养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抗生素及抗结核无效,而激素治疗敏感。患者一般情况可,2~3个月后可缓解。本组31例临床表现与报道[2]相符。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且发病率较低,极易误诊,本组3例误诊为淋巴瘤,2例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因此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恶性淋巴瘤:临床以发热、无痛性淋巴肿大较为常见,多数为浅淋巴结肿大,少有局限性淋巴结肿大者。病理示淋巴结结构消失,被膜被破坏、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有多量淋巴瘤细胞浸润,多无坏死核碎片及吞噬碎片的组织细胞,部分可见贫血性坏死灶,而本病少数患者亦可见淋巴结结构轻度破坏,但大多数有淋巴结皮质区、副皮质区片状或灶性坏死,坏死区有成熟淋巴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浸润,无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可确定淋巴瘤瘤细胞来源,表现为吞噬细胞染色阴性,T或B细胞标记的阳性细胞中的一种占绝对优势,而另一种仅少量散在分布,这与HNL的吞噬细胞染色阳性,T、B细胞混合性增生,而非单一性或单克隆增生明显不同。淋巴瘤病情进行性恶化,预后不佳[3]。(2)淋巴结结核:患者多有低热,热型多有性,以下午为重,盗汗,局部淋巴结肿大,需行PPD试验,淋巴结活检示干酪样坏死完全、彻底,呈红染颗粒状,有上皮样细胞和郎汉斯巨细胞,免疫组化示T、 B细胞混合性增生,组织细胞呈散在性分布,抗结核治疗有效,只有找到抗酸杆菌,方能肯定结核的诊断。(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表现为全身多系统损害,病灶内无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坏死灶以外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和炎性血管炎表现。有时可与SLE、成人Still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伴发。林瘳等[4]报道SLE合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1例。有报道若抗核抗体(ANA)阳性,则可能为SLE[8]。巫斌[9]曾报道HNL演变为SLE 1例。故对疑为HNL的患者有必要行ANA全套检查及加强随访。(4)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见发热、深部淋巴结肿大且病变严重,常伴有肝脾大、腹水等。病理示瘤细胞恶性倾向明显,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巨噬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有吞噬红细胞、细胞碎片及含铁血黄素等现象。(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为散在 B免疫母细胞增生,极少坏死,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病程约1周可痊愈。因此发现可疑患者应尽早作淋巴结活检,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该病预后良好。

【文献】
    1 Bosch X,Guilabert A,Miquel R,et al. Enigmatic Kikuchi-Fujimoto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m J Clin Pathol, 2004,122(1):141~152.

  2 王敏,许越香.38例Kikuchi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实践病杂志,1996,12(4):292.

  3 刘执玉. 淋巴的基础与临床. 北京:出版社,2003.366~389.

  4 林瘳,钟英强,李海刚,等.SLE合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报告.新医学,2002,33(7):425~426.

  5 Tumiati B,Cassli P, perazzold F.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clin Rheumatol,1999,5:121~125.

  6 巫斌.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演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曲霉菌感染1例.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5,39(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