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敏 袁珍娣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静脉


  2004年1至12月本院共进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156例,其中发生各级静脉炎32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进行PICC导管置管156例,发生各级静脉炎32例;其中头静脉置管70例,发生静脉炎26例;贵要静脉置管86例,发生静脉炎6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7~82岁。不同病种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分级见表1。表1  不同病种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分级(略)

  1.2  材料与方法

  选择患者上肢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均选用美国4FrPICC导管,置入深度根据患者外展手臂时预定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的长度加2cm。静脉炎分级参照WHO标准。0级:无不良反应;Ⅰ级:沿静脉走向疼痛<2d;Ⅱ级:疼痛3~5d和(或)产生红肿水疱;Ⅲ级:疼痛>5d和(或)产生红肿水疱;Ⅳ级:疼痛不能耐受。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1.4  结果 

  不同输液药物种类、不同置管途径静脉炎发生率及分级见表2。  表2  不同输液药物种类、不同置管途径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分级(略)

  1.5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1)穿刺位置的不同:在静脉炎发生的诸多原因中,除穿刺部位不同外,头静脉穿刺置管静脉炎发生率远高于贵要静脉穿刺置管[1]。另外,由于头静脉位于肱二头肌外侧,不易固定,针管活动度大,造成导管对血管壁的损伤易发生静脉炎。(2)原发病及个体差异:PICC相关性静脉炎多半是无菌性的。与PICC有关的感染多由定植在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引起,以表面葡萄球菌和真菌感染最为常见;表明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患者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刺激或损伤局部血管内膜,引起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出前列腺素E1,2,增加静脉通透性,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管腔变窄,出现血流缓慢现象,影响输注液体的稀释作用,促进炎症的进展,造成化学性或血栓性静脉炎。(3)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尽管一般PICC导管的尖端被放置在上腔静脉,然而因置入困难无法留置到预定位置或导管脱出而剪短导管,使尖端被放置在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时,对于非刺激性药液及血液输注依然是适用的,但对于化疗及抗生素是不合适的。

  2  护理对策

  2.1  理想穿刺部位的选择及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Mazzlu[2]等研究发现,较小的导管型号经贵要静脉插入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但杜丽萍[3]等研究发现,贵要静脉的穿刺失败率较高。报道[4]导管尖端位置的移动与患者体位有关,当患者上肢外展转向内收时,58%的患者导管尖端向尾部移动2cm以上。相反,当从内收向外展时,尖端移向头部,提示插管时应充分考虑患者体位的影响。插管前准确测量所需长度,抬高患者上身45~90°,患者头转向穿刺侧肢体,下颚尽量靠近肩部可避免导管误入颈外静脉,置管后要常规经X线确认导管尖端位置。

  2.2  置管期间的管理 

  置管24h后更换敷贴,以后每周更换2次敷贴;每周至少更换一次肝素帽,注意无菌操作。

  2.3  根据静脉炎分级给予相应处理 

  置管24h后常规局部热敷3~5d。Ⅰ~Ⅱ级静脉炎,局部热敷的同时制动,予喜疗妥软膏沿静脉穿刺走向10~15cm范围涂擦、按摩,2次/d,一般2d后症状明显好转。Ⅱ~Ⅲ级静脉炎患者,除以上措施外,在置管处以下段静脉穿刺,予50ml生理盐水+地塞米松3~5mg微泵维持3~4h,1次/d。据观察疗效确切,1d以后疼痛明显减轻,使用2~4d,静脉炎症状消失,有效率100%。经此处理的Ⅲ级静脉炎患者,4例按计划撤管,现仍有2例带管,使用状况良好。3例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局部胀痛不适,输液时加重,予生理盐水50ml+地塞米松3~5mg,经PICC导管微泵维持4h注入,待症状缓解后,1例撤管,2例外撤导管2~4cm后继续留管以输注普通液体和输血,直至出院。1例Ⅳ级静脉炎,原发病为重型再障伴感染的患者,及时予以拔管,抗生素后,局部症状消失。

  3  讨论

    PICC置管发生静脉炎可能与穿刺部位、留置导管的选材、临床操作和术后护理技术、患者个体原因、输注药液种类及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有关。护士应充分评估其发生原因,做到预防为主、主动干预、措施得当,对预防PICC导管相关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损伤程度,具有积极意义。

【文献】
    1 邹艳,符黎虹,陈丽琴. 经不同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 医药卫生,2004,20(15):1534~1535.

  2 Mazzoala JR,Schott-baer D,Addy L.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 of phlebitis after insertion of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journal Intravenous Nusing, 1999,22(1):36~42.

  3 杜丽萍,刘广丽,初玉云,等. 2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效果比较.肠内与外营养,2003,10(3):163~165.

  4 Andrew R,Marc A. Change 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ral catheter tip position with abduction and adduction of the upper extremity I. JVIR,2000,11(10):3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