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充气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陈聪 邓超频 艾鹏 周斌 王继生 徐鲁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本研究利用间歇充气装置(IPC)预防腹部大手术术后下肢DVT的发生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我院微创外科中心共实施78例腹部外科大手术,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6岁,平均(52±13)岁。疾病分布:肝内外胆管结石22例,胃癌9例,结直肠癌7例,胰腺癌2例;伴发高血压16例,糖尿病14例。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6~78岁,平均(55±11)岁。疾病分布:肝内外胆管结石26例,胃癌7例,结直肠癌5例;伴发高血压17例,糖尿病12例。两组病人术前均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双下肢无DVT。两组病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使用美国泰科医疗公司生产的SCD RESPONSE 压力抗栓泵,术前测量下肢周径以确定压力腿套的型号,手术结束返回病房后即刻开始,间隔6h使用1次,每次使用时间1h,连续使用7d。对照组按常规术后处理。术后第8天所有病人均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确定是否有DVT。两组病人术中或术后均无使用止血药物或抗凝溶栓药物。

  2  结果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实验组40例中有3例发现DVT,发生率为7.5%,无明显肢体肿胀,无胸痛、气促等肺栓塞症状,给予拜阿斯匹林100mg/d,po,1个月后门诊复查,DVT消失。对照组38例中有11例发现DVT,发生率28.9%,其中有4例出现下肢肿胀,无肺栓塞症状,给予拜阿斯匹林100mg/d,po,1个月后门诊复查,4例DVT消失,其余7例血栓机化,症状缓解。经χ2检验,两组DVT发生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P<0.05)。

  3  讨论

    腹部大手术术后经常发生DVT,究其原因,仍与DVT发生的三大因素有关,即: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皮损伤。首先,腹部大手术通常手术时间比较长,术中多采用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因疼痛、多条引流管、活动不便等原因,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小腿肌泵功能下降,导致下肢回心血流缓慢,血液淤滞于下肢静脉丛,易发术后DVT。其次,手术对周围组织及其他血管造成的损伤,可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进一步增加了术后DVT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盆腔手术如结直肠癌根治术,直接对盆腔血管进行刺激、损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为术后DVT的发生提供了基础。为此,William 等根据ACCP指南提出[1],年龄>40岁,曾患血栓栓塞、恶性肿瘤或高凝状态的大手术,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度为极高危(Grade 1A)。

    鉴于腹部大手术容易引起DVT的发生,许多学者对于DVT的预防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研究[2]。临床上经常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小剂量华法令预防DVT,可以明显降低DVT发生率。但使用抗凝剂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经常调整用药剂量,给临床工作带来不便。因此,采用药物以外的方法来预防DVT,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IPC是有效预防DVT的治疗方法之一。Itaru Nagahiro等[3]对306例胸部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IPC,无1例发生肺栓塞,证明了IPC可以降低术后DVT的风险,避免肺栓塞的发生。本研究所使用的SCD压力抗栓泵使用方法如同袖带式血压计,将其袖带缠绕于患者肢体,接通电源开始工作。通过袖带充气11s,产生(45-35-30)mmHg的梯度压力,均匀地序贯加压于下肢的踝部、小腿及大腿,将血液、淋巴液驱向肢体近心端;排气时间与病人下肢静脉再次充盈速度相关,一般为60s,此时动脉供血可迅速增强,有效缓解肢体缺血状态。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IPC能预防DVT的另一个机制是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罗辉遇等[4]测定腹部大手术病人手术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证实腹部大手术病人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亦呈高凝状态和相对纤溶抑制。Giddings等[5]研究发现,IPC可以增强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抑制促凝血物质的激活。因此,下肢周期性充气能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纤溶活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40例中有3例发现DVT,发生率为7.5%,而对照组38例中有11例发现DVT,发生率28.9%,两组DVT发生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已排除DVT的腹部大手术病人,术后预防性使用IPC,可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1 William HG, Graham FP, John AH, 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Chest, 2004, 126 (3-suppl):338.

  2 徐建民. 抗凝药治疗静脉血栓. 临床医学, 2005, 12(4):559.

  3 Itaru Nagahiro, Akio Andou, Motoi Aoe, et al.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symptomatic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thoracic surgery. Surg Today, 2004, 34(1):6.

  4 罗辉遇, 谢长江, 刘卫江, 等. 腹部大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岭南临床外科, 2006, 6(1):21.

  5 Giddings JC, Morris RJ, Ralis HM, et al. Systemic haemostasis after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Clu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DVT prophylaxis and travellers thrombosis. Clin. Lab. Haem. 2004, 26(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