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溶血性贫血的体外循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鄂浩洁,杨九光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溶血性贫血;体外循环;血浆置换;常规超滤;零平衡超滤

  瓣膜成形/置换术后并发的溶血属血管内溶血,该患者因机械性血液破坏,造成严重溶血性贫血,贫血不仅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脏扩大、加重心功能损害,而且因为心排量相应增加、射血速度加快,可加重机械因素的溶血作用,形成溶血-贫血-溶血的恶性循环。溶血还可导致体内铁及叶酸的相对缺乏、骨髓生成红细胞的速度减慢,所产生的红细胞往往过早释放入血,其脆性明显增加,由此可引发更严重的溶血[1]。溶血性贫血造成血中胆红素增高,血细胞中大量的酶及毒性物质溢出,可干扰机体代谢。本文介绍1例严重溶血性贫血患者急诊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的管理,并讨论择期手术时该类患者的最佳处理方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7岁,60 kg,以“活动后心悸憋气6年,加重1周”收入院,超声心动图(UCG)示:瓣膜性心脏病,二尖瓣前叶脱垂及部分腱索断裂,重度二尖瓣返流,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级。在全麻低温ECC下行二尖瓣成形术,人工瓣环置入,术后恢复顺利。2月后,再次因“二尖瓣成形术后2月,酱油尿20天”急诊入院,伴乏力、纳差,无尿频、尿急、尿痛,血红蛋白(Hb):58g/L,尿常规:潜血(+++),蛋白(+++),UCG示:二尖瓣中-重度返流。诊断:二尖瓣成形术后,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溶血性贫血,心功能Ⅱ级。于中度低温ECC下急诊行二尖瓣置换术。

  1.2  ECC过程  采用Stockert-Ⅱ型滚压泵,TERUMO膜式氧合器,因患者存在严重贫血及内环境紊乱,给予预充库血800 ml、5%碳酸氢钠50 ml、白蛋白20 g、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乌司他丁20万单位。ECC开始即用Gambro FH-22H血液浓缩器(人工超滤器或人工肾)进行超滤,ECC共90min。转中加全血1000 ml,血定安800 ml,5%葡萄糖酸钙6 g,10% KCL 10 ml,10% MgSO4 30 ml,速尿40 mg。

  2  结果
   
  超滤液2600 ml,患者的内环境渐调至正常,尿色转变从酱油色→红色→啤酒色,ECC终止时Hb 74 g/L,K 4.0 mmol/L,转后尿30 ml,术毕安返重症监护室(ICU),术后12 h拔除气管插管,10天后恢复出院。

  3  讨论
   
  如条件许可,择期手术ECC中可采用血浆置换术,分为:滤过法血浆置换术(又称膜式分离)及红细胞洗涤法(离心分离)两种。

  3.1  滤过法血浆置换术 

  3.1.1  滤过法血浆置换  是指用血浆置换器进行置换。此法可完全保留血液的有形成份(如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而使血浆大分子毒性物质浓度明显降低,加上在ECC中血浆置换器安装、操作均十分简便,因此是最为理想的血浆置换方式。

  3.1.2  血浆置换器与血液浓缩器(超滤器)  ECC中血浆置换器安装类似于血液浓缩器,只是二者滤过膜孔径不同,后者孔径小,只能排除分子量<6.5万的小分子毒性物质,筛过系数为1,滤液成分接近原尿,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分子量6.9万)、Hb(6.8万)、纤维蛋白原(34.1万)以及细胞成分都不能透过滤过膜;而前者孔径较大可滤过包括游离血红蛋白(FHb)在内的大、中分子物质,滤液成分接近血浆[2]。

  3.2  红细胞洗涤法血浆置换术  全身肝素化后,应用红细胞洗涤模式,入口处将血液引流至洗血球机的储血室,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或生理盐水进行洗涤,洗涤后,出口直接接到膜式氧合器储血罐入口,再回输入体内,注意血液的出入速度。

  3.3  血浆置换的管理  无论是滤过法还是红细胞洗涤法,血浆置换时所丢弃的血浆要以等量的置换液来补充,其中最重要的成分为维持胶体渗透压(COP)的物质及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血浆置换时应注意保持液体出入平衡,维持COP在12~19 mmHg,置换初期可用晶体液与血浆代用品以1∶2比例的混合液,以提高血浆置换率,又可有效地减少血浆的应用,置换后期以补充血浆、白蛋白为主,还可辅以利尿剂或超滤器加快水分排出, 根据血浆COP测定结果,使之提高至20 mmHg以上(正常值25 mmHg)[3]。如无法测定COP,可按照血容量的1/4补充血浆,以60 kg患者为例,血容量按70 ml/kg则应补充:60×70×1/4=1050 ml。另外由于肝素可被滤出,血浆置换中应密切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及时补充肝素,维持充分抗凝。

  3.4  本例的管理  由于本例为急诊手术,我们无法采用上述血浆置换措施,只能应用Gambro FH-22H血液浓缩器进行常规超滤(CUF)+零平衡超滤(ZBUF),但从尿色的转变过程:酱油色→红色→啤酒色,可以证明ZBUF的效果是肯定的。分析原因可能为:尽管人工肾滤过膜不足以滤除FHb,但经过ZBUF滤除了肌酐、尿素氮、白细胞和炎性介质(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分子量在0.65万~3.5万,分子量较大的肿瘤坏死因子(TNF)也只有1.7万~5万[4])等小分子毒性物质,对肾功能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再通过患者自身肾脏将FHb排除(肾FHb阈值为150mg/dl,但要达到很高水平才会对肾脏发生损害[1]),因此尿色逐渐恢复正常。同时通过CUF、利尿及补充新鲜库血等措施后,内稳态失衡得以纠正,Hb得以提高。

【】
    [1] 龙村. 体外循环临床实践[M]. 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8-151.

  [2] 龙村. 体外循环学[M]. 第一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07-316.

  [3] Sussmane JB, de Soto M, Torbati D.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in healthy infants[J]. Crit Care,2001,5:261-264.

  [4] 龚庆成. 体外循环技术指导[M]. 第一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6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