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下鼻甲手术36例疗效分析
【关键词】 鼻内镜 显微鼻钻 功能性 下鼻甲手术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自2003年4月以来,我科在鼻内镜下应用显微鼻钻对36例下鼻甲骨质肥厚行“功能性”下鼻甲手术,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9~56岁,平均35.6岁,经1%丁卡因麻黄碱收缩,全部病例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甲骨质肥厚型)[1]42~43。36例中双鼻阻塞伴头痛、头晕27例,双鼻阻塞伴头痛、头昏、耳鸣、下降9例,病程最长12年,最短1.5年。术前常规心电图、胸透、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查无异常,也无出血倾向及家族血液病史。
1.2手术方法
根据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手术适应证要求[2],36例患者均选择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1%丁卡因棉片沿双侧下鼻甲周围作表面麻醉,连续麻醉3次后,取2%利多卡因10 ml、生理盐水5 ml、1‰肾上腺素3滴沿双侧下鼻甲根部作浸润阻滞麻醉,局麻成功后,在0°鼻内镜下取鼻内镜黏膜刀沿下鼻甲内侧缘作纵形切口,切开黏膜、黏?骨膜,然后取骨膜分离器沿纵形切口分离黏?骨膜,再分离下缘及外侧缘,直达下鼻甲后端,将下鼻甲骨质完整分离出来后,取上海晶杰生产的显微鼻钻沿下鼻甲骨,从前至后磨除肥厚部分。肥厚部分磨除后将剥离的下鼻甲黏?骨膜复位,根据鼻腔通畅情况进行修整。缝合切口,明胶海绵及高分子止血海绵填塞止血,术后给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术后48 h 在鼻内镜下将填塞物取出。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切口愈合好,鼻腔通气好,鼻阻、头痛消失。有效:切口愈合好,鼻腔通气一般,鼻阻、头痛减轻。无效:切口延迟愈合,鼻腔通气差,鼻阻、头痛无减轻。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2结果
术后30 d 随访,36例中显效34例,占94.4%,有效2例,占5.6%,总有效率为100%。除1例因术中钻头撕裂黏膜出现左下鼻甲粘连外,其余未见任何并发症。
3讨论
下鼻甲手术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手术,以往根据下鼻甲肥厚性质和肥厚程度,多给予微波、激光、黏膜部分切除、黏?骨膜下切除、下鼻甲骨折外展等,这些手术因操作和视野方面的局限性,不仅破坏了鼻腔的正常结构,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而且术后反应大,易出血、易并发鼻腔干燥等并发症。由于下鼻甲为一勃起组织,其肿胀或肥大改变了鼻腔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缩小了鼻腔的通气体积,是引起鼻塞和鼻阻力改变最常见的原因[3]。随着鼻内镜的广泛使用,采用减少下鼻甲体积、保持鼻腔正常结构的“功能性”下鼻甲手术,逐渐替代传统的下鼻甲手术。我们在以往“功能性”下鼻甲手术的基础上,根据鼻腔的解剖特点,将“功能性”下鼻甲手术,“黏膜下部分切除+下鼻甲骨折外展”[4]加以改进,对肥厚的下鼻甲应用内镜与显微鼻钻进行微创手术,手术视野清楚,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反应轻,既对下鼻甲的黏膜及其周围结构无损伤,扩大了鼻腔的通气体积,维持了下鼻甲黏膜对鼻腔调温、保湿、清除、保护的重要作用[1]16-18,又解决了术中下鼻甲黏膜易撕裂、下鼻甲骨折外展后易复位的问题,使患者鼻阻、头痛症状消失,疗效显著。通过本组病例的,我们体会:(1)手术方式的选择:“功能性”下鼻甲手术,应根据下鼻甲肥厚情况确定手术方式,对下鼻甲骨质肥厚者应用显微鼻钻行“功能性”下鼻甲手术,磨除肥厚的骨质;对下鼻甲黏膜肥厚者应给予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或微波、激光治疗。对下鼻甲黏膜及骨质均肥厚者,给予下鼻甲部分切除,无论什么手术方式,术者都要在微创的基础上进行。(2)手术范围的界定:下鼻甲黏膜和骨质切除多少应以客观症状和主观症状改善为条件,即术者根据患者鼻腔结构的情况和患者鼻腔的通畅情况而定。在手术中,如果片面追求通气体积,这必然会导致鼻腔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生理功能得不到维持,形成萎缩性鼻炎;如果切除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3)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出血、黏膜撕裂、粘连是“功能性”下鼻甲手术中常见并发症。要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电钻要沿下鼻甲纵轴操作,不要与下鼻甲所成角度过大,以免损伤鼻后外侧动脉,导致大出血;同时,在术中发生黏膜撕裂后,要及时将黏膜复位, 切口对齐后缝合,并用明胶海绵敷贴创面,使黏膜尽快修复。将凡士林纱条呈袋状填于下鼻甲手术创面,是减少下鼻甲粘连的有效方法,如术后复诊发现下鼻甲粘连,可用鼻甲剪或手术刀将粘连处切开,以碘仿纱条或凡士林纱条沿粘连处填塞即可。
【】
[1]黄选兆.耳鼻咽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耳鼻咽喉科学教研组.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07-109.
[3]乐建新,檀慧芳,黄选兆.“功能性”下鼻甲手术及其疗效[J].临床耳鼻咽喉杂志,2000,14(9):420.
[4]李梦雄,李年爽,张新峰.鼻内窥镜下“功能性”下鼻甲手术168例疗效观察[J].中华世界综合医学杂志,2003,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