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612例临床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与年龄、性别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 2003年9月—2005年8月对18 000名来我院体检人群采用整群抽样原则完成早期复极综合征普查工作。结果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3.40%,其中男性3.99%(21~30岁4.45%,31~40岁4.24%,41~50岁2.82%),女性患病率为0.44%(21~30岁0.45%,31~40岁0.46%,41~50岁0.38%)。轻度体力活动人群患病率2.32%,中度以上体力活动人群患病率4.05%。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并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
【关键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 青年 患病率 迷走神经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morbidity of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ER) and its relation to age, sex and physical movement. Methods A census of cases with ER was performed in 18,000 subjects by means of cluster sampling from the year of 2003 till 2005. Results Total ER morbidity was 3.40%.The ER morbidity in the men was 3.99% (4.45% at the age of 21-30, 4.24% at the age of 31-40, and 2.82% at the age of 41-50). The ER morbidity in the women was 0.44% (0.45 at the age of 21-30, 0.46% at the age of 31-40, and 0.38% at age of 41-50). The RE prevalence was 4.05% in the athletic individuals, and 2.32% in the sedentary subjects. Conclusion ER prevalence is higher in young men. Furthermore, it is also higher in athletic individuals than in sedentary subject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support for a vagal origin of ER.
Key words: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youth; morbidity; vagal nerve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以ST?T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心电图综合征。1936年由Shipley及Haellaran首先发现[1]。其发病原因一直不明。患者多无临床症状,而在查体时被发现。关于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国内极少报道。本文主要探讨其患病率与年龄、性别及机体有氧运动量的关系。2008年4月 第36卷 第2期临 床 军 医 杂 志 (Clin J Med Offic)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体检中心2003年9月—2005年8月18 000名20~50岁健康体检人群资料。每例体检者均进行心电图、肝功、生化全套、彩色B超描记术、血常规、尿常规及临床各科系统检查。其中男15 012名(21~30岁4 744名,31~40岁6 905名,41~50岁3 363名),女2 988名(21~30岁887名,31~40岁1 303名,41~50岁798名)。常规心电图描记采用国产福田FX?7402心电图机进行12导联同步描记。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在临床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的基础上,采用明尼苏达标准: Ⅰ、Ⅱ、Ⅲ、aVL、aVF、V5、V6导联ST段凹面向上,弓背向下型抬高1 mm,或V1、V2、V3、V4导联ST凹面向上,弓背向下抬高2 mm 以上,伴有T波对称性增高(胸导联为主),ST段与T波升支融合,J点抬高1~4 mm,R波降支有切迹,粗钝,胚胎型J波或Osborn波以及ST段抬高的暂时稳定性[2]。观察性别、年龄及劳动强度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影响。统计学处理:采用SSPS8.0统计分析软件,率的比较作χ2检验。
2 结果
2.1 在18 000名体检者中,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612例(男599例,女13例),总患病率为3.40%(612/18 000),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99%(599/15 012),女性患病率为0.44%(13/2 988),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2.9, P<0.01)。
2.2 男性早期复极综合征599例,年龄与患病率关系显示:21~30岁组与31~40岁组患病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063,P>0.05),21~30岁组,31~40岁组与41~50岁组χ2患病率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93、6.70,P均<0.01),见表1。
表1 男性早期复极综合征各年龄组患病情况(略)
2.3 女性早期复极综合征13例,年龄与患病率关系显示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067~0.34,P均>0.05) ,见表2。
表2 女性早期复极综合征各年龄组患病情况(略)
2.4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与劳动强度关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力劳动分级》(GB3869?83)标准进行分类[3],依其正常情况下有氧运动量的强度将受检者分为轻体力劳动强度组与中度以上体力劳动强度组。两组患病率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41.7, P<0.01),见表3。
表3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劳动强度关系(略)
3 讨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电图RS?T段抬高变异,其主要心电图特点是J点抬高1~6 mm,ST段凹面向上,弓背向下抬高,可持续多年。R波降支模糊或切迹,ST段抬高导联T波对称性增高,ST段与T波上升支融合,R波在心前导联有快速过渡区与逆钟向转位。又可分为左胸早期复极综合征及右胸早期复极综合征[4]。
有报道称早期复极综合征在正常人群患病率可达1.5%~9.1%,以男性多见。特别是黑人青年多见。欧美国家检出率2.2%,亚洲2.6%,非洲高达9.1%[5]。国外报道其患病率男性4.8%,女性0.5%。77%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年龄<50岁[6]。本文研究观察到,男性患病率3.99%,女性0.44%,与国外报道相似。同时,我们也发现青壮年人群患病率>中年以上人群,中度以上体力劳动者患病率>轻度体力劳动者。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有报道称与心室复极顺序异常、自主神经张力异常、旁路加速传导、心外膜机械牵张作用及遗传因素有关[5]。但本人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主要与迷走神经张力有关,因为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心肌纤维复极加速,从而引起早期复极[6]。相反,患者运动或服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交感神经张力时,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特征消失。Riad等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与同年龄对照组进行运动实验,结果显示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最大耗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6]。有人报道23例运动后ST段立即回到等电位线,认为这种变化可能与运动后除极电力加速后复极电力减慢有关[4]。而青壮年患病率高,可能与青年人喜欢运动,体力活动及劳动强度大,有氧活动量大有关。因而平静时迷走神经张力较高,易发生早期复极综合征。女性由于自身生理特性,平时活动少,劳动强度小,有氧活动较小,平静时迷走神经张力相对较低,故其患病率低。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征象,多数无任何症状,属正常变异[5]。极少数因胸闷,胸疼不适而就诊,临床有时误诊为急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所以了解其患病情况对于临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有学者认为它终归是一种复极异常,与其他临床症状组合在一起,可能与某些临床现象有关。如近年来有学者报道同时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时,可能发生多形性室速,与猝死有一定关系[4],但是两者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献】
[1] 张开滋.临床心律失常[M].长沙:湖南技术出版社,2000:239-240.
[2] Rose GA,Blackburn H.Cardiovascular survey method[M].Monogr Ser world Health Organ,1968:135-137.
[3] 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劳动卫生国家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1-2.
[4] 孟庆义.临床心电图学新概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24-226.
[5] 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7-775.
[6] Haydar ZR,Brantley DA,Gittings NS,et al.Earlepolarization:An electrocardiographic predictor of enhanced aerobic fitness[J].Am J Cardiol,2000,85(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