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痔瘘的围术期处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刁训启 时间:2010-07-13

【摘要】  为减轻痔瘘手术病人的痛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预防手术并发症等充分做好痔瘘病人围手术期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对痔瘘病人术前、术中的处理作了全面论述,特别对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叙述。

【关键词】  痔瘘病人:围术期

    痔瘘的围术期处理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手术前充分准备和手术中正确处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前提。首先要克服轻视痔瘘围术期处理的思想,应该像对待大手术一样,必须做好围术期处理工作,以达到减轻病人痛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避免术中发生意外、预防出现并发症。

  1  术前处理

  1?1  首先应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健康状况 

  一般采用查阅病史、全身检查和交谈的方式,了解病变程度、营养状况、出血史、过敏史,以及对病情有潜在影响的其他所有因素,并做胸部透视、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及尿液等检查。年龄超过40岁的病人还需做心电图、肝肾功能及尿糖等项检查。对炎症明显、营养不良、贫血及心血管疾患等病人,术前要给予相应处理,做到心中有数。

  1.2  做好病人心理疏导工作 

  一般病人在术前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怕术后疼痛,怕手术危险,怕解决不了问题,怕术后有后遗症等顾虑,正确地给予解释说服,可使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在说服解释时,要结合病情,不要夸大或缩小,态度要诚恳,要实事求是。

  1.3  结合病情需要,告诉病人进行手术前的必要准备 

  如便秘者应调理大便,以免术后粪块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术前有辣椒嗜好者暂时不吃;指导病人练习肛门括约肌收缩与放松动作;教会病人坐浴方法,以保持局部清洁。术前嘱病人排空大便,一般可免除灌肠。

  1.4  直肠指诊 

  这一项应列为常规检查,在临床上把直肠癌误诊为肠炎、痢疾、痔瘘等疾病,而不能得到早期治疗,造成严重后果者已屡见不鲜,务必引起我们警惕和重视。1990—2006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1 000例肛肠疾病患者中,发现低位直肠癌69例,高位直肠癌2例,共71例,发病率占就诊人数的6.5‰。其中青年直肠癌患者(20~29岁)4例,占就诊人数的0.4‰。造成延误诊断的原因是:对直肠癌缺乏应有的警惕性,更重要的是忽视应做的直肠指诊。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靠检查,90%~95%的直肠癌病人,直肠指诊能触及肿块。凡是有大便习惯改变、便血或黏液便的病人,若直肠指诊未触及肿块,则应进一步做肠镜,必要时还应做钡灌肠与纤维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直肠癌及其他疾病。切不可主观臆断地用痔出血、痢疾、肠炎等来解释直肠肛管的所有症状。

  1.5  活检对确定直肠肛管病变性质十分重要 

  对活检报告为慢性炎症的,也不能轻易否定癌变或直肠癌,应做多次活检。本组有2例反复3次,才获得阳性结果。

  2  麻醉和手术期处理

  2.1  麻醉的选择 

  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拟手术范围以及麻醉者实际经验作出决定。痔瘘手术一般以局麻为宜。为了防止患者精神紧张,要酌情给镇静药。局麻药中不宜加肾上腺素,以避免造成对心血管的不良影响[1]。麻醉阻滞务必完善,确保麻醉效果。对手术病人,尤其是幼儿、年老和病情较重的病人,术中应密切监护和观察,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2.2  合理掌握手术范围 

  一般手术可按预定计划施行,遇到与术前估计有出入或情况有变化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手术范围,以病人安全为重,做到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适可而止。

  2.3  止血剂的应用 

  如手术剥离的创面过大或发现有广泛渗血,凝血机制欠佳时,应酌情给予止血剂。

  2.4  抗生素的应用 

  对病灶感染较重、时间较长的手术,术中应给适量抗生素。

  3  术后处理

  3.1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3.1.1  尿潴留 

  尿潴留是痔或其他肛管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在痔切除术中发生率约占10%[2]。多因麻醉影响、手术刺激、肛管内堵塞纱布过多或肛门局部水肿、炎症等引起膀胱颈部尿道肌肉痉挛,产生尿潴留。我们体会,只要处理适当,通常都不需要导尿。处理方法: 解除病人思想顾虑,使其精神放松;鼓励病人起立排尿或取出肛管纱条;下腹部或会阴部热敷; 疼痛者可口服索米痛片, 刺激排尿或针刺气海、关元、水道、三阴交等穴位。如用上述方法无效,可口服利尿药螺内酯或注射新斯的明等;也可考虑用中药:车前子20 g、木通10 g、滑石30 g、甘草10 g 水煎服。若超过12 h 以上仍无排尿,可以导尿。

  3.1.2  疼痛 

  病人在术中注射肛门止痛剂(亚甲蓝0?2 g、丁卡因0?5 g、普鲁卡因0?5 g、蒸馏水加至100 ml)3~6 ml,约93%的患者术后疼痛不明显或只有轻微疼痛,少数病人疼痛较明显,经一般处理都能缓解。处理方法:对反射性疼痛,可服一般止痛药或镇静剂;肛管内放入肛门栓或肛管内注射5~10 ml 利多卡因、丁哌卡因;对于炎性疼痛,如内痔嵌顿,要及时复位或切开套扎;肛缘有血栓形成者要及早切开;硫酸镁20~30 g 加入1 500 ml 温水中坐浴,每天2次或中药熏洗;酌情应用抗生素。

  3.1.3  出血 

  痔手术后大出血是肛肠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1%[3]。肛门直肠血管丰富,若血管结扎不牢、内痔结扎不紧、痔核胶圈套扎脱落,局部压迫不紧或局麻药中加肾上腺素等,术后均可出现创面渗血,甚至动脉出血。近16年来,我们先后遇到手术并发出血11例,出血时间均在术后2~4 h,出血量50~100 ml,其中2例300~500 ml,并出现早期休克症状。因此,对于出血病人要及时发现,果断处理,决不能掉以轻心,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处理需在良好的麻醉状态下清除肠腔创面血块及坏死组织,仔细查看是否有渗血、活动性出血。压迫止血用于一般创面渗血,可用油纱条沾止血散或三七粉、明胶海绵堵塞伤口,或用2%明矾溶液30~40 ml 注入肛管内。对小出血点,可在出血点旁注射硬化剂,也可考虑冷冻止血或缝扎止血。对于动脉血管出血的病人,必须直视下行双重结扎止血。酌情给予止血药以及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可补充液体,以保持有效循环血量。

  3.1.4  晕厥 

  由于患者思想紧张,术后疼痛刺激以及活动过早,或大便蹲厕时间长突然站立等,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体发凉、头晕、突然跌倒等症状。其原因多为体位改变、疼痛刺激等,造成一时性脑缺血而引起直立性虚脱和短暂的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处理方法:一般卧床休息片刻可自行恢复,或给予饮糖开水;个别患者恢复过慢,可针刺人中,静脉注射50%葡萄糖60~100 ml。

  3.1.5  水肿 

  因手术的刺激、便秘、蹲厕时间过久等可发生肛门缘水肿发炎。处理方法:用硫酸镁30 g 加入温水中坐浴,每日2次,然后用复方玉红膏换药,3%硼酸溶液湿敷。炎症水肿者用抗生素配合。

  3.1.6  发热 
  
  术后2~3 d,体温在38 ℃ 以下,局部无明显炎症,多为吸收热,无需处理而自行退热。如体温在38 ℃ 以上,白细胞增多,肛门疼痛剧烈,局部有炎症,多为感染引起,需进行治疗。处理:患者术后体温明显增高者,应做详细检查,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对症处理。

  3.1.7  肛周脓肿 

  痔瘘术后并发肛周脓肿者时有发生,因局部消毒不严、注射操作不当或炎症扩散等原因所致。处理:早期可行热敷,并应用抗生素治疗,脓肿成熟后遂行切开排脓、换药。

  3.1.8  肛门湿疹 

  临床上颇为多见,以渗出瘙痒为主,有慢性湿疹表现。其原因为局部潮湿不易保持清洁干燥,或创面分泌物刺激等所致。处理:硼酸15 g 加入1 500 ml 温水中坐浴,每日2次;外涂甲紫糊剂或尿素软膏、氟轻松软膏、脚气灵软膏;长强穴注射维生素B12250 μg、异丙嗪12.5 mg;应用抗过敏药物;症状体征明显者可用氦氖激光照射局部,常可获得显著疗效。

  3.1.9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常因外用皮肤黏膜消毒药或创面用药过敏所致,如碘酊、红汞、米他酚等。其表现为局部红肿、水泡等,伴有瘙痒。处理:停用引起过敏的外用药。无渗液者,局部用氟轻松软膏或达克罗宁软膏;有渗液者,用3%硼酸液湿敷,甲紫糊外用等。

  3.1.10  便秘或粪便填塞 

  一些病人术后因肛门疼痛不敢大便或控制大便,引起便秘甚至粪便填塞。处理:嘱患者不要控制排便。口服缓泻药,如果导片、大黄苏打、牛黄解毒片,也可用番泻叶10 g 泡服当茶饮;针刺阳陵泉、支沟、气海、承山;用液状石蜡50~80 ml 保留灌肠,或用300 ml 温盐水灌肠,仍无效者可用手指抠大便。

  3.1.11  伤口愈合缓慢 

  少数病人伤口愈合缓慢或形成假愈合,多因引流不畅、有异物、身体虚弱或慢性肠炎等所致。处理:针对病因治疗,纠正全身营养不良状况。创面肉芽比较新鲜者,应用生肌散、珍珠散、蛋黄油、胎盘组织液及3%硫酸锌换药;创面肉芽不新鲜者,可用高渗盐水湿敷,硝酸银腐蚀或进行烧灼,局部敷鱼肝油软膏;如肉芽高出皮面者,可以用手术剪剪除。我们曾对20例伤口久治不愈者试用氦氖激光照射,效果显著,有促进伤口愈合之功效。

  3.1.12  急性前列腺炎 

  痔瘘手术并发急性前列腺炎者偶有发生。其原因为术中损伤前列腺,或内痔注射疗法时注射过深,误伤前列腺、精囊及尿道所致。临床症状:高热寒战、尿急尿频、血尿,甚至休克。处理:补液,10%葡萄糖500 ml+氢化可的松100 mg 静脉滴注;应用抗生素,如四环素或氯霉素等。

  3.1.13  破伤风 

  痔瘘术后并发破伤风并非罕见,应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其原因有手术感染、本身带菌,也有原因不明者。一旦怀疑或确诊,应立即处理,以免耽误治疗时机。处理: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酌情使用青霉素,中医中药治疗,对症处理,加强护理。

  3.2  坐浴 

  痔瘘术后均要坐浴,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硫酸镁25 g 加入1 500 ml 温水中坐浴,每次20~30 min;并常规应用4%甲硝唑溶液保留灌肠,预防感染,每日1次,每次20~30 ml,共5~7次。

  3.3  换药 

  根据肛肠解剖特点,熟练掌握肛门换药的技巧。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因动作粗暴而引起疼痛,影响伤口愈合。根据伤口分泌物的多少及肉芽生长情况,选择大小不等的纱布以便引流,促进伤口愈合。应避免肛瘘术后伤缘搭桥(即粘连),如伤缘发生粘连,应及时予以分离,防止形成假愈合;同时避免在伤口内填塞过多过紧的纱条,以免产生尿潴留。局部应用抗生素应权衡利弊。如为结核性肛瘘,术后应继续抗结核治疗,直至伤口愈合为止。

  3.4  嘱病人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缩短蹲厕时间,减少伤口出血和肛门水肿的发生。对大便干结者,给予润肠通便药或草决明30 g   泡水服。

  3.5  手术1周后应做肛管指诊 

  目的是检查有无肛管狭窄情况,如有狭窄,应每周用手指扩肛1次,直至不再有狭窄倾向为止。

 

【】
    /[1/] 喻德洪.肛肠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8.

  /[2/] 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0.

  /[3/] 李华山,李国栋.痔术后出血的诊治体会/[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2,8(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