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58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琦,孙丽娟,姜晓华,刘淑
【关键词】 早产儿;围生因素;并发症
早产儿是围生儿发病、死亡及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2002年1月—2005年11月,我院共收治早产儿58例,现将有关问题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58例均为我科近3年来住院患儿。58例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1],胎龄均不足37周。其中本院产科出生54例,外院转入4例。58例中男34例,女24例;剖宫产19例,顺产36例,胎头吸引助产3例;胎龄≤32周7例, 32+1~34周6例,34+1~36周29例,胎龄36+1~37周16例。 出生体质量≤1 500 g 5例,1 500~1 999 g 3例,2 000~2 500 g 23例,>2 500 g 27例。双胎6例(3对)。初产43例,经产15例。
1?2围生期因素
母亲胎膜早破29例(50%),原因不明8例(17.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7例(12%),胎盘出血6例(10?4%),其中胎盘早剥4例、胎盘前置2例,胎儿宫内窘迫4例(6.9%),腰扭伤及胎位不正各1例(3?45%),羊水污染及脐带水肿各1例(3.45%)。
1.3 疾病情况
并发高胆红素血症48例,窒息15例,颅内出血9例,头颅血肿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肺透明膜病、低钙各4例,吸入性肺炎、皮肤感染各3例,肺发育不良、先天性漏斗胸、血管性紫癜、新生儿湿肺各2例,原发性呼吸暂停、咽下综合征、低血糖、消化道严重畸形各1例。
1.4 愈后转归
住院治愈34例,好转12例,在院死亡8例,未治1例,转院2例,情况不详1例,治愈率60.3%,住院病死率13.8%。
2 讨论
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因地区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一般为5%~20%左右[2]。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发生率正逐年下降。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1月共出生新生儿1 967例,早产54例,发生率为2.75%。我院早产儿发生原因,胎膜早破居首位,占50%,与李毓林报道一致[3]。目前认为感染是导致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故进行产前检查时应重视阴道细菌病及妊娠无症状菌尿的,特别是对那些以往有流产、早产的高危产妇应积极治疗。早产其次为原因不明,研究表明不明原因流产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但不明原因早产的发生是否与此有关,需进一步研究。本组患儿中妊高征是早产的第三位原因。报道[4]妊高征孕妇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妊高征对胎儿的生命质量影响极大[5]。妊高征不但可致胎儿宫内窘迫、宫内发育迟缓,严重者可致死胎、死产,更是影响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原因,随着妊高征程度的增加,出现异常的比例也随之增加[6]。58例患儿中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其中首位为高胆红素血症。它与低蛋白血症、缺氧、酸中毒、低血糖、感染及胆红素肝肠循环有关。 其中死亡4例并发有高胆红素血症,但不是直接死于胆红素脑病,这可能与我院对产科出生新生儿及早产儿进行全程黄疸监测及积极防治有一定关系。窒息是由于产前、产时及产后的各种病因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多为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可导致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响患儿智力及行为发育。我科在高危儿出生前均提前待产并进行救治,明显降低了窒息新生儿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早产儿发育不完善,尤其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不成熟,在出生早期可引发多种疾病,乃至危及生命。早产儿死亡的一般是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生后评分越低,死亡率越高[7]。分析58例患儿中死亡8例,自行放弃2例(院外死亡),总死亡率为17.2%。首要死因为肺部疾病(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窒息),其次为多胎、低体质量,死亡病例中双胎4例(2对),胎龄均不足32周,体质量均低于1 500 g,均由外院转来,转运途中保温措施不当,其中l例入院后6 h 即死亡,2例于次日死亡,另1例于10 d 后死亡。已证实低体温可对新生儿多脏器血流产生影响,故合理保暖可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早产儿存活后常出现各种临床问题及后遗症,这也是家长担心远期并发症,导致早产儿的治疗不积极、不彻底的重要原因。 早产儿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对家庭、社会均造成一定的及心理负担。故重视产前检查、及时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病是预防早产的关键。
【】
/[1/] 乐 杰.妇产/[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3.
/[2/] 金 镇,王 伟.早产儿的定义及诊断/[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65-66.
/[3/] 李毓林.81例早产儿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2002,29(6):855.
/[4/] 陈艳娟,吴玉宇.91例妊高征孕妇新生儿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2):44-45.
/[5/] 孔克武.临床理论与实践(妇产科学分册)/[C/].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121.
/[6/] 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59.
/[7/]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