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在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雷飞燕,雷金燕,付锐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CBT)对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方法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 60例精神分裂症辅以CBT(观察组),时间12个月;采用PNASS量表于治疗前、6个月末、12个月末进行评定,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系列、心电图、脑电图。并与常规药物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结果 经CBT治疗后观察组PNASS总分、阴性量表分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脑电图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T对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常有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其致残率、复发率很高,多伴有心理、职业和社会功能的损害[1]。认知损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功能缺陷之一,且难于治疗。传统的治疗主要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很多患者对药物不敏感或缺乏治疗依从性,导致残留症状或病情复发及疾病共患等问题一直困扰患者及其家庭。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CBT)是很有必要的。1952年,美国精神病学家Beck首次将CBT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随后在英国开展[2]。现就CBT对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进行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2006年3~9月住院患者。观察组男女各30例,平均年龄(38.73±9.47)岁,总病程2~4年,住院次数(3.4±1.9)次,住院时间(47±20)个月。符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年龄18~49岁,本次入院3个月以上,均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若合并有内科疾病,病情至少3个月内稳定,若出院,随访时间为1年。对照组:男女各26例,平均年龄(40.55±5.47)岁,总病程2~4年,住院次数(3.7±2.2)次,住院时间(51±14)个月,入院条件同观察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两组的性别、年龄、总病程、文化程度、住院次数、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分析

    1.2  方法  (1)由1名主治医师,采用盲法在入组前、治疗6个月末、12个月末评定一次PNASS量表;在入组前、12个月末测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系列、心电图、脑电图。(2) 认知行为治疗(CBT)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基本控制的基础上,由具有主治医师3年以上或获得心理治疗师中级资格2年以上的医师实施。每周进行3次认知心理治疗,按照患者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知辅导,循序渐进,每次30 min,结束后医患之间进行10 min的短暂讨论,同时要求患者记好“治疗日记”。历时3个月,3个月后每周1次,6个月后每月1次。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①在为患者实施CBT整个过程中,给患者关心、体贴,让患者感受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之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同时配合社会及家庭的支持。③指导与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树立正确的认知,促使患者冲突的心理实现良性转化。④集体心理治疗:利用集体心理治疗的方法,引导患者相互讨论,让患者知道这种症状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患有,而且是可以消除的,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治疗的信心。⑤生活行为技能训练和学习行为技能训练。⑥加强患者、家属对疾病康复的信心。(3)脱落标准:因出院或出院后未坚持随访等原因治疗不满30次视为脱落。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完成52例,脱落8例(出院后未坚持随访6例,病情波动中断治疗1例,并发躯体疾病终止治疗1例)。对照组完成46例,脱落6例(出院后未坚持随访4例,合并躯体疾病终止治疗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NASS 量表分比较见表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PNASS量表分比较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NASS量表分比较表3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PNASS量表分比较 注:与治疗后6个月末比较,*P<0.01;与治疗后12个月比较,△P<0.01

    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脑电图检查,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指标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按认知行为理论的观点,人的思维对情绪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3]。精神分裂症患者最主要的认知功能损害表现在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这些认知功能的损害不仅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能力,也与精神症状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如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肯定与认知功能有关等[4]。CBT  通过分析疾病的诱因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摸清患者(也包括家属)的不利反应和行为方式给予治疗性纠正,提高对疾病的认识,重新建立和培养对患者有利的行为模式,从而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减少患者与社会的冲突,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残留症状,促进自知力恢复,减少不良情绪,改善精神病性思维,降低疾病复发的危险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CBT观察组治疗后的阴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和PNASS总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的阴性量表分和PNASS总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CBT对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特别是阴性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
  1 张立勇,陈云芳.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21-22.

2 Beck A.Successful outpatient psychotherapy of a chronic schizophrenic with a delusion based on borrowed guilt.Psychiatry,1952,15:302-305.

3 安玉富,刘晓芹,张明廉.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的关系.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26.

4 Amador X,Sstrauss D,Yale S,et al.Assessment of insight in psychosis. Am J Psychiatry,1993,150:87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