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治疗c-kit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步疗效观察
作者:马梁明,康建民,王涛,孟丽华,周永安,朱镭,鹿育晋,杨林花,乔振华
【摘要】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对c-kit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采用伊马替尼400mg/d,d1~30;联合MAC方案[米托蒽醌10mg/(m2·d),d1~3; 阿糖胞苷100mg/(m2·d),d1~7; 环磷酰胺300mg/(m2·d),d5~7],治疗15例初发c-kit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对照组给予MAC方案,剂量同观察组。给药期间观察疗效、血液学及非血液学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率80%,对照组60%,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毒副作用,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血小板减少最低值及持续时间、感染发生率、心肝肾损伤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c-kit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轻,安全性好。
【关键词】 伊马替尼;急性髓系白血病;c-kit阳性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治疗仍然以联合化疗为主,缓解后又HAL相合供体可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化疗的多药耐药缓解后3年内仍有39%高复发率。近年来发现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67%[1]为干细胞受体(c-kit)阳性,而国内外实验证实伊马替尼对c-kit阳性AML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自2005年10月~2007年5月,笔者采用伊马替尼治疗15例初发c-kit阳性AML,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观察组15例,均为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5月住院c-kit阳性AML患者,经过临床、血常规、骨髓象、组化染色、免疫分型、染色体检查而确诊。男9例,女6例;中位年龄45.5(12~60)岁。其中AML-M2 4例、M3b 1例、M4 5例、M5 3例、M6 2例。同期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中位年龄43.5(15~62)岁。其中AML-M2 5例、M3b 1例、M4 10例、M5 3例、M6 1例。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伊马替尼400mg/d,d1~30;同时联合MAC方案[米托蒽醌,M 10mg/(m2·d),d1~3;阿糖胞苷,A 100mg/(m2·d),d1~7;环磷酰胺,C300mg/(m2·d),d5~7]。同期对照组采用MAC方案[M 10mg/(m2·d),d1~3;A 100mg/(m2·d),d1~7;C300mg/(m2·d),d5~7]。
1.3 支持治疗 包括纠正贫血,输注血小板,感染时抗生素及G-CSF的应用等。
1.4 观察方法 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并定期进行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心电图、心肌酶学、肝肾功能、血糖等检查。
1.5 疗效判断 按[2]标准判断。不良反应判断按WHO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用χ2检验,骨髓抑制时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完全缓解率(CR)12例(80.0%),部分缓解率(PR)1例(6.6%),总有效率86.6%,其中1个疗程CR率60.0%,2个疗程CR率20.0%。对照组完全缓解率(CR)9例(60.0%),部分缓解率PR 2例(13.3%),死亡1例,总有效率73.3%。观察组与对照组CR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中位缓解时间分别为12(6~16)个月、9(4~1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不良反应
2.2.1 血液学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停止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达最低的中位时间观察组为第7天,对照组为第8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达最低的中位时间观察组为第6天,对照组为第6.5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观察组为第6.5天,对照组为第6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2 非血液学不良反应 观察组8例(53.3%)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后出现发热,病原菌明确的感染3例(20.0%),2例为细菌感染,1例霉菌感染,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对照组7例(46.6%)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后出现发热,病原菌明确的感染4例(26.6%),3例为细菌感染,1例霉菌感染,为热带念珠菌感染。对照组有1例死于肺部感染、败血症。
2.2.3 其他 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及神经系统异常和药物过敏等特殊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除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外,仍以联合化疗为主,但由于多药耐药原因复发率较高,副作用大,治疗效果差。伊马替尼是瑞士诺华公司研制的一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最初用于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异常激活,从而抑制该细胞无限生长,现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获得显著的疗效。
近年来发现70%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有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表达。我们前期实验研究证实伊马替尼能够抑制c-kit阳性AML患者骨髓细胞增殖[3,4],其机制是伊马替尼能诱导促凋亡基因Caspase-3、Smac mRNA上调,发挥促凋亡作用,同时诱导抑凋亡基因Survivin mRNA下调,发挥抑制凋亡作用。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将伊马替尼应用于临床,同我科设计MAC方案联合[5]治疗15例初发c-kit阳性AML,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其完全缓解率高达80.0%,有效率达83.3%。其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从毒副作用观察,从骨髓抑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低时间、血小板减低时间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感染发生率看,两组间也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检索,伊马替尼用于c-kit阳性AML患者临床研究少见报道。Kindlert等[6]治疗1例64岁患者,在服用伊马替尼每日400mg 2周后,获得血液学及骨髓完全缓解。本实验治疗了25例c-kit阳性AML患者获得满意疗效,与Kindlert等[6]结果一致。其机制可能为:伊马替尼通过与c-kit受体结合,抑制c-kit阳性AML患者骨髓细胞增殖,诱导促凋亡基因Caspase-3、Smac mRNA上调,发挥促凋亡作用,诱导抑凋亡基因Survivin mRNA下调,发挥抑制凋亡作用。另外伊马替尼除了上述机制发挥作用外,可能与化疗药物米托蒽醌、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有协同作用。
总之,伊马替尼联合化疗,由于疗效好,副作用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文献】
1 Bene MC,Bernier M,Casasnovas RO,et al.The reliability and specificity of c-kit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s and undifferentiated leukemias.Blood,1998,192(2):596-599.
2 Kem W,Sohleyer E,Braess J,et al.Efficacy of fludarabine,intermittent sequential high-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and mitoxantrone(FLS-HAM)salvage therapy in highly resistant acute leukemia.Ann Hematol,2001,80:334-339.
3 马梁明,孟丽华,周永安,等.伊马替尼体外对c-kit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中华血液学杂志,2006,27(7):485-487.
4 马梁明,孟丽华,周永安,等.伊马替尼对c-kit+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凋亡作用.白血病·淋巴瘤,2006,15(6):190-193.
5 马梁明,乔振华,马艳萍,等.MAC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白血病·淋巴瘤,2004,13(6):357-358.
6 Kindle T,Breitenbuecher F,et al.Sustained complete hematologic remission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imatinib mesylate in a patient with refractory,secondary AML. Blood,2003,101(8):2960-2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