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舒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2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聚林,苏娟萍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肝胃舒胶囊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肝胃不和的临床疗效。方法:20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2例,口服肝胃舒胶囊,每次3粒,3次/日;对照组102例,口服舒肝和胃丸,每次1丸,2次/日,平均治疗2 w,2 w后观察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治疗组总有效率92.16%,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胃舒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郁热证效果显著,并且使用安全。

【关键词】  肝胃舒胶囊;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郁热证;舒肝和胃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本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据统计,本病占消化科门诊就诊人数的40%左右。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而发病,临床以肝胃不和(郁热)证多见,肝胃舒胶囊为我院名老中医肖汉玺主任多年治疗肝胃不和郁热证的临床经验方而制成的胶囊剂, 2003年以来,我们采用肝胃舒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郁热证10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4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02例,男45例,女57例,男女比例1∶1.27,年龄最小26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37.51±4.51)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3.65±2.1)年;对照组102例,男42例,女60例,男女比例1∶1.43,年龄最小24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7.13±5.12)岁,病程40 d~7.5年,平均(3.81±1.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等。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其中西医诊断标准为持续性或反复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慢性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易饱、嗳气、泛酸、恶心等,病程超过4 w;不存在有可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排便后没有缓解,或消化不良的发作与大便次数和形状的改变无关,即排除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标准:主症为脘胁胀满或胀痛、吞酸、嗳气、呃逆、脉弦,次症为情志抑郁、不欲食、善太息、胃脘嘈杂等。以上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肝胃不和诊断标准者;有明显兼夹症或合并症者;不属于药物作用范围内;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合并肝、肾、内分泌、造血等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舒肝和胃丸(由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批号:20060122。药物主要由香附、白芍、佛手、木香、郁金、白术、陈皮、柴胡、藿香等组成),每日2次,每次1丸,3 w为1个疗程。治疗组口服肝胃舒胶囊(由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制剂室生产,批号:040370。药物主要由柴胡、白芍、枳实、黄连、半夏、吴茱萸、川楝子、代赭石等组成),每日3次,每次4粒,口服,3 w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食物、烟酒及过量甜食,并减少不良精神刺激,同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并于停药1 w后随访,统计患者疗效及副作用。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例和2例失访,均归为无效病例统计。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肝胃不和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肝胃不和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肝胃不和的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   疗效观察

    3.2.1   两组患者后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 1。

    3.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单个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

    4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易饱、嗳气、泛酸、恶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痞满”、“嘈杂”等范畴,多因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所致,肝为刚脏,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胃主受纳,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喜润而恶燥,肝气疏泄条达,则脾胃升降和顺,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必然导致胃失和降,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而形成肝胃不和郁热之证。

    医学研究发现,精神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关系极为密切。实验证实间断或持续的心理应激可减少胃窦移行性肌电复合波(MMC)发生次数,从而导致FD 的发生。有报道应激和焦虑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使机体对酸的敏感性增加,在没有酸反流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症状加重[1]。研究证实精神状态(焦虑、抑郁)及应激对胃肠功能障碍起着重要作用[2]。有学者报道FD患者中80% 以上有精神抑郁、焦虑、神经质等精神症状,在这种状态下,胃的运动功能与分泌功能可停止或减弱,肠蠕动可呈抑制状态[3]。因此抑郁、焦虑情绪可能导致FD,而FD又反过来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两者互为因果,使疾病难以治愈。

    肝胃舒胶囊正是根据上述发病特点,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止痛为治则进行组方,以柴胡为君疏肝解郁,清热理气,白芍酸寒具有清肝热、敛肝阴,缓急止痛之功,黄连、吴萸一寒一热相伍为用泄肝和胃制酸,半夏和胃降逆,代赭石平肝、泻火、降逆。全方结构严谨,肝胃同治,清泄并用,使肝气得舒,胃气得降,郁热得消,经临床观察,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肝胃不和(郁热)证疗效满意。现代药也证实:柴胡、白芍有镇静作用,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焦虑、抑郁,柴胡所含柴胡皂苷和白芍所含芍药皂苷可镇痛, 白芍可松弛和抑制胃肠平滑肌的张力运动,枳实能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的收缩节律增强,紧张性增加。

【文献】
  [1]于海生,陈曼湖. 食管高敏感性及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J]. 新中医,1999,30(6):363-364.

[2]柯美云,战淑慧.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J]. 实用内科杂志,1995,15(1):7-9.

[3]彭丽华,梁浩. 抑郁症与消化道功能性疾病[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7):6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