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夹脊穴配合上肢取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关键词】 颈夹脊穴;神经根型颈椎病;筋痹;血痹;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针刺组(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0岁10例,31岁~50岁15例,>50岁5例;病程<1个月10例,1个月~6个月12例,>6个月8例。牵引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0岁9例,31岁~50岁17例,>50岁4例;病程<1个月8例,1个月~6个月15例,>6个月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 X 线及有关检查排除骨质病变,如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及风湿性疾病等。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2]:与病变节段相一致的根性症状与体征;压顶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一致;痛点封闭无效。
中医诊断标准[3]:颈、肩及上肢烧灼样、刀割样疼痛伴有触电样窜麻,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采用广州羊城医疗器械厂制造的SKG—1型颈椎自动牵引机,枕颌吊带牵引法坐位牵引,头稍前屈,角度10°~30°,牵引重量从6 kg开始,逐渐增至患者体重的1/7~1/10,2次/d,每次20 min~30 m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主穴为C4~6夹脊穴, 配穴为肩井、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操作方法为穴位常规消毒后,选取30号1.5寸毫针直刺约1寸,予平补平泻手法,颈夹脊穴要求酸麻感向患肢放射为宜,留针30 min/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按照[1]中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阳性体征转阴,恢复正常工作;好转: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或减弱,基本上能从事轻体力工作,生活能自理;无效: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阳性体征无变化,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影响。
3.2 疗效观察
3.2.1 两组患者后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3.2.2 两组获得临床治愈所需时间比较 结果见表2。
4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关节(钩椎、椎间盘、后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损伤退变,颈神经根管相对容积变小,使颈神经根受到刺激, 出现以颈肩上肢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其常见病因为各种急性损伤,慢性劳损,颈咽部慢性炎症及感受风寒等。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颈椎失稳、错缝、移位,椎间软组织痉挛、水肿、炎症、充血,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和钩突骨质增生。该病属于中医“筋痹”、“血痹”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有关的记载,《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究其成因主要是由于素体虚弱、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精亏不能濡养筋骨,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而致。基于“治病求本”的原则,取用局部的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夹脊穴能通调督脉之气,督脉为阳脉之海,针刺后能使全身阳气得以振奋,阴血得以流通,气血通畅,“通则不痛”, 诸证皆消。
神经根型颈椎病由于机械性压迫,神经根受到炎症刺激而导致根性痛[4]。针刺对机体具有双向、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消除自生之炎症水肿,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使症状趋于好转;颈夹脊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丛分布[5],针刺可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达到镇痛效果;此外,针刺还可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镇痛作用[6]。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费用低廉,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对于针刺夹脊穴与牵引配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否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88.
[2]孙宇. 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3]潘之清. 实用脊柱病学[M]. 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1996:298.
[4]杨甲三. 腧穴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3.
[5]张军,尚秀兰,孙树椿.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理研究[J]. 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49.
[6]方剑乔,刘元亮. 电针巨刺与患侧针刺镇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