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其QT离散度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闫建玲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 参麦注射液 QT离散度


    1   临床资料

    66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48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8.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即有病史、心电图、心肌酶学的改变,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   方法

    溶栓方法采用尿激酶(UK,南京大学制药厂生产),按2万U/kg体重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判断冠脉再通指标:胸痛自开始溶栓后2 h内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心电图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于溶栓后2 h回降大于50%;自开始溶栓后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酶谱中,CK峰值提前至16 h或CK-MB峰值提前至14 h内。上述4项中具备2项或以上者为冠脉再通,但胸痛自开始溶栓后2 h内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和自开始溶栓后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两项组合例外。参麦注射液(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5 mL /支)10 mL~40 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500 mL中,静脉滴注。测定所有患者首次心电图及溶栓后1 d、7 d的心电图,记录纸速25 mm/秒。测量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每次可测量的导联数不少于8个,排除T波不清楚及T-u融合的导联,以T波降支或其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界处为QT间期的终点,每个导联同时测3个QT间期取均值,QTd为12导联心电图最大与最小QT间期之差(QTmax-QTmin)。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3   结   果

    66例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后,根据再通与未通分为两组。再通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8.8)岁;未通组24例,男20例,女4例;平均年龄(64±8.1)岁。两组各时间段QTd值比较,结果见表1。

    4   讨   论

    目前,AMI早期溶栓治疗已成为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QTd是指各个心室肌细胞复极结束早晚的差异,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步性,其正常值为QTd<50毫秒正常,50毫秒~ 65毫秒可疑,>65毫秒异常[1]。QTd增大表示心室肌不应期差异程度增加,容易形成折返,可造成多种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Moremo[2]认为AMI溶栓后QTd与心肌再灌注的状态有关,QTd缩短是溶栓成功的标志之一。另有资料表明,AMI溶栓后QTd显著减少,而冠脉未通组QTd溶栓前后无明显差异[3,4]。由此看来,溶栓再灌注后,冠脉血流通畅,心肌血供改善,使一些处于缺血状态的心肌细胞得到血供营养,心肌复极趋于平稳,故QTd减少,反映了溶栓后的近期疗效。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我们认为选择增加冠脉再通率的溶栓剂是必要的。参麦注射液是辅助AMI的有效中成药,值得临床应用。参麦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组成的复方制剂,根据中医理论,人参甘温,能大补元气,补脾益气,生津、宁神、益智。麦冬甘寒,能滋阴养心,润肺生津。二药合用,具有益气养心之功效。药理研究证明人参皂苷有保护动物及人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5]。参麦注射液能够扩张冠状动脉以增加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细胞损伤,缩小梗死范围,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心肌自身调节能力,使心肌缺血和损伤减轻,心室复极趋于一致,从而降低QTd。UK溶栓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后,QTd可反映出近期各时间段的疗效,对预测各段时间的预后有重要意义。QTd检测手段无创伤、简便、易于获得(由普通心电图上即可得到)可作为AMI溶栓后冠脉再通的无创性指标之一,尤其适用于基层。

【】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 全国心率变异性倾斜试验及QT离散度专题研讨会纪要[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4):246-251.

[2]Morno F L,Villanueva T,Karagounis L A,et al. Reduction in QTinterval dispersion by successful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EAM-2 study Investingators[J]. Circulation,1994,90(1):94.

[3]滕青平,牛列智,张敏,等.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J]. 医师进修杂志,1997,20(11):576.

[4]丽娜,吴刚,孔磊.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其QT离散度的影响[J]. 综合临床,2000,16(3):222.

[5]陈修,方云祥. 人参皂甙抗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87,67(1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