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加锋钩针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背肌筋膜炎50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爱萍 时间:2010-07-13

【摘要】  观察温针加锋钩针合身痛逐瘀汤加减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加火罐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针加锋钩针治疗,同时配合中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加锋钩针合中药治疗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背肌筋膜炎 中医疗 温针 锋钩针 身痛逐瘀汤 中药疗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2岁~63岁;病程1个月~5年;疼痛部位在左侧者22例,右侧者17例,两侧者11例。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3岁~65岁;病程2个月~6年;部位在左侧者21例,右侧者16例,两侧者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位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9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多发于中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板紧,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和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取针灸及拔罐治疗。取穴:以背部两肩胛骨内侧缘内的压痛点、条索状结节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的穴位为主,如风门、肺俞、曲垣、秉风、膏肓等。患者俯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后,据患者体型胖瘦选取25 mm~40 mm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行先泻后补手法,留针20 min,期间每5 min行针1次,起针后拔火罐15 min。1次/d,12次为1个疗程,休息5 d,继续第2个疗程。

    2.2   治疗组

    2.2.1   锋钩针治疗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暴露患部皮肤,寻找到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常规皮肤消毒后,以锋钩针勾割治疗3下~5下,可听到割断皮下肌纤维的“嚓、嚓”声,沿原进针方向出针后迅速以火罐吸拔3 min~5 min,使出血1 mL~2 mL后起罐,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眼1 min左右,以不再出血为度。每次钩割治疗应避免在同一针眼处进针,且最多不超过5穴。待锋钩针治疗的每个穴位都不再出血后行温针疗法。

    2.2.2   温针治疗   取穴同对照组。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患部,选定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选取0.40 mm×40 mm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选取4穴~6穴行温针灸。在针柄上套上一段2 cm长的艾条,从下端点燃让其慢慢燃烧至灰烬,待微温时除去灰烬,再套上另一段艾条以同样方法施灸。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到皮肤灼痛,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约留针40 min。患者每天接受温针加锋钩针治疗1次,连续治疗12次为1个疗程,然后休息5 d,仍有症状者,进行第2个疗程。

    2.2.3   中药治疗   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秦艽3 g,川芎6 g,桃仁9 g,红花9 g,乳香9 g,当归9 g,羌活9 g,地龙6 g,香附3 g,黄芪9 g,甘草3 g。水煎服,分早晚两次分服。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订。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无压痛,活动自如,无复发。好转:背部疼痛减轻,有轻度压痛,活动时稍有不适。无效:背部疼痛无改善,压痛明显。

    3.2   疗效观察

    两组患者后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4   典型病例

    孙某,女,37岁,2004年9月17日就诊。患者诉背部酸痛伴板紧、沉重感6年,右侧较左侧为重,长时间低头劳作后自觉背痛加重似有重物压肩,曾在诊所按摩推拿治疗15次,症状时轻时重。3 d前因汗出受凉使症状加重,夜间疼痛,翻身受限,经人介绍来诊。查体:肩胛骨内上角及肩胛骨内缘压痛,局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曲垣、肺俞穴压痛。选取上述压痛点分别以锋钩针钩割治疗,操作如前述。针后患者顿觉轻松,背痛大减;然后以0.40 mm×40 mm毫针刺入双侧风门、肺俞、膏肓、曲垣及肩胛内缘压痛点,得气后稍作捻转;然后在双侧肺俞、曲垣、肩胛内缘压痛点的针柄上分别套上一段2 cm长的艾条点燃施灸,每穴灸2段艾条,灸完即起针。同时嘱患者治疗期间每天服用中药身痛逐瘀汤。每天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8次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5   讨   论

    背肌筋膜炎是由于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引起人体肩背部肌肉和肌筋膜无菌性炎症而产生粘连。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纤维结缔组织水肿、脂肪浸润、柱状细胞和肥大细胞比例增加,形成粘连;血管痉挛及肌纤维收缩,大量致痛物质产生,刺激肌肉筋膜的疼痛感受器引起疼痛[1]。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筋痹”范畴,其主要病理特点是寒、瘀、虚,治疗应以温经散寒止痛,活血祛瘀散结,扶正以防复发为治疗原则。

    医学认为,针刺可以促进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渗出物和致痛物质的吸收,缓解疼痛;能刺激脑啡肽的释放,促进组织修复;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炎性细胞及淋巴细胞在损伤部位聚集,有利于损伤的修复[2]。但由于本病大多病程长,局部软组织长期处于缺血、无菌性炎症及痉挛状态而使患部形成瘀滞,出现条索状结节,单用针刺拔罐疗法收效甚微。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锋钩针因具有钩割皮下肌纤维及放血的双重作用而擅长缓解痉挛,松解粘连,祛瘀止痛,治疗慢性软组织损害性疼痛较之针刺火罐更具优势,往往能迅速缓解疼痛、僵硬等症状;而温针灸集针刺艾灸于一身,在针刺良性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借针身将艾火的温热向组织较深部位传导,且几个穴位同时施灸,使患部较大面积同时接受到较长时间的温热刺激,热力集中,对于改善患部血液循环,增加患部血液供应无疑是很好的方法。有报道认为艾灸疗法的实质是一种辐射作用,艾条在燃烧过程中辐射出的近红外线,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可直接作用到人体的较深部位,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艾灸疗法是一种热幅射反应,治疗慢性感染性炎症可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引起主动脉性充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神经性兴奋,具有镇痛作用[3]。艾灸不仅可以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而且可以促进局部无菌性炎症的消除。这样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三管齐下,相须为用,使毫针、锋钩针、艾灸对机体的良性调整修复作用从多方面、多角度累加增强,故疗效显著提高。中药身痛逐瘀汤中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乳香活血祛瘀止痛;香附行气以助活血;黄芪益气固表,有助于抗御外邪减少复发;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活血祛瘀止痛,扶正固表御邪的作用,如此内外合治,起到了温经散寒止痛、活血祛瘀散结、扶正以防复发的作用,为目前治疗本病的最佳疗法。

【】
  [1]于亚洲. 临床麻醉治疗学[M]. 第1版. 长春:吉林技术出版社,2000:171.

[2]王文远. 平衡针灸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 280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05,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