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隐性感染者生存状况研究
作者:邵荣标,徐杰,郑春早,王海燕,陈万庚,宋月华,唐洪,吴巨飞
【摘要】 目的:查明人群中是否真正存在狂犬病毒隐性感染者。方法:检测有暴露史的自愿者体内的狂犬病毒抗体、随访调查其生存状况和抗体的消长情况,并与狂犬病死亡者的一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暴露史222例自愿者中检出隐性感染者45例,其中密切接触者23例,被咬伤者22例,其体内的狂犬病毒抗体逐年下降,2006年其检测阳性率为0;这些隐性感染者的感染期绝大部分已超过我市狂犬病患者的最长潜伏期。结论:我们检出的45例感染者是真正意义上的隐性感染,而非潜伏期内感染。
【关键词】 狂犬病毒;抗体;隐性感染;潜伏期
近年来,人类狂犬病毒的隐性感染已逐渐得到认同[1~3]。对隐性感染的判断是依据对无狂犬疫苗接种史的狂犬病毒密切接触者(即狂犬病暴露者)抗狂犬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如果被检者体内有狂犬病毒特异性抗体且健康存活,我们就认为他曾经受过狂犬病毒感染,即狂犬病毒的隐性感染者。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少数病例可达20年左右,因而被检出的隐性感染者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隐性感染者,或者说未来他会不会为狂犬病而死亡,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近几年来,我们对狂犬病毒隐形感染者的生存状态做了一些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筛查隐性感染者 选择无狂犬病疫苗接种史,但具有狂犬病暴露史(被动物咬、抓伤等)的自愿者,采用IFA法初筛检测其血中特异性狂犬病毒抗体,阳性者再用特异性荧光消除试验进行复核。自愿者按以下方法进行分组:选择曾被犬、猫等动物咬伤0.5~6个月,且未注射过狂犬病疫苗者作为试验A组(126例);与犬、猫等有6个月以上密切接触的人作为试验B组(96例);无被动物咬伤史、无狂犬疫苗接种史、与犬、猫几乎无接触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90例)。
1.2 狂犬病死亡病例分析 收集我市2002年以来狂犬病死亡病例的个案资料,分析其潜伏期的长短,并确定95%的病例潜伏期所在区间,根据该区间确定对隐性感染者的随访时限。同时对比狂犬病死亡名单和隐性感染者名单,判断隐性感染者中有无发生狂犬病而死亡者。
1.3 隐性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 调查隐性感染者的暴露史、暴露时间、暴露程度和狂犬病疫苗接种史,随访调查目前的健康状况,判断其是否有狂犬病的前驱症状,同时检测其血液中狂犬病毒抗体的消长情况。
2 结果
2.1 隐性感染者检测结果 自愿者312例血清狂犬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见表1。有暴露史的222例平均抗体阳性率为20.27%,而无暴露史的90例其抗体阳性率为0,检出狂犬病毒隐性感染者45例。试验组A、B组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4.6,P<0.01);A、B组间平均效价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97、1.424,P>0.05)。
2.2 狂犬病死亡病例潜伏期 2002~2005年间,我市共发生狂犬病91例,潜伏期6~5110天,平均70天,各年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35、110.5、136、100天,95%的病例潜伏期区间为6~1862天,即95%的病例潜伏期<1862天。
2.3 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结果 2003年调查时共检出45例隐性感染者,其中25例于2005年随访时再次检测狂犬病毒抗体,见表2。2003、2005及2006年隐性感染者血清中狂犬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6,P<0.01),2005年阳性率与2003年和2006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36、49.00,P<0.01)。
经调查,这45例隐性感染者从未接种狂犬病疫苗,均有狂犬病暴露史。暴露方式主要是被犬或猫咬伤(22例)、与犬猫长期密切接触(23例),被咬伤者的暴露时间距今3~6年不等;密切接触暴露者的初次暴露时间距今均>15年,最长者超过20年。2005年检测抗体仍呈阳性10例中3例(男2例,女1例)3~5年前曾被动物咬伤,余7例(均为女性)属密切接触者。2006年6月这10例感染者中4例自愿再次接受狂犬病毒抗体检测,其抗体均已阴性。
3 讨论
研究[4,5]表明,在无暴露史、无疫苗接种史的正常人体内不存在狂犬病毒抗体。接触狂犬病毒的共同抗原而产生狂犬病毒抗体的可能性很小。然而,有暴露史222例中有45例检测到狂犬病毒抗体效价≥1∶5,且通过去除非特异荧光试验不能消除阳性荧光,说明这种荧光并非用于制备抗原片的细胞非特异性吸附了人血清中的IgG抗体,而是由于抗原片细胞内的狂犬病毒抗原与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结合才产生了荧光,说明这些人体内有狂犬病毒特异性抗体。王炜红等[2]在间接免疫荧光法阳性的52份非狂犬病暴露人群样本中,再用特异性更高的小鼠中和试验,仍有9份阳性。按免疫学的理论,没有抗原剌激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反过来,有了特异性的抗体就说明机体曾经或正在受到与此相应抗原的剌激。由此可以推论,这些有暴露史且抗体阳性的人曾经感染过狂犬病毒。
调查发现我市狂犬病患者的平均潜伏期为70天,最长为5110天(14年),95%的患者潜伏期<1862天。在45例隐性感染者中有密切接触史23例,暴露时间最短者也已超过狂犬病的最长潜伏期;被咬伤22例暴露时间均>3.5年,超过我市和理论上的平均潜伏期(15~90天)[6],大多数超过了我市95%狂犬病患者的潜伏期。另一方面,这些隐性感染者狂犬病毒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说明体内的狂犬病毒已被清除。
由于没有任何症状,随访中狂犬病死亡人员名单中未出现这45例感染者,且其体内的狂犬病毒已被清除,故可认为是隐性感染,而非潜伏期内感染。研究结果还表明,与犬、猫有长期密切接触史的人比偶尔被动物咬伤的人可能更易感染狂犬病毒。
【】
[1] 邵荣标,刘顺先,李承惠,等.犬咬伤者愈后局部复发不良反应2例报告[J].疾病监测,1994,9(特12):186.
[2] 王炜红,李滨香,佟继红,等.狂犬病暴露后隐性感染的研究[J].人兽共患杂志,1998,14(2):70-71.
[3] 邵荣标,郑春早,王海燕,等.人类狂犬病毒隐性感染状况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杂志,2004,20(7):649,651.
[4] 赵德远,施致正.70例狂犬疫苗接种者的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8,14(1):75.
[5] 邵荣标,钱绩虎,丁昌慧,等.狂犬病疫苗免疫序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1):15-47.
[6] 罗耀星,主编.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