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滕少康,黄秀峰,浦洪琴,吴荣敏,黄昌盛
【摘要】 运用“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实践“五步教学法”:教师理论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标本、教师示范教学、指导观察标本、抽查考核。通过总结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主导作用弱化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肤浅,结合本院实际,提出相应对策与思考,即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塑造教师自身魅力,提高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关键词】 主导性作用;主体性地位;师生互动
“主导-主体”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教师担负教导、引导、辅导、评价、育人等作用,学生主体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让学生真正作为认识的主体,能动地观察认识客观世界。“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自20世纪90年初在我国正式试验以来[2],改变了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学生的智力、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并结合我院实际,提出了几点对策与思考,旨在抛砖引玉。
1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依据
1.1 执行《本科医学标准》的要求 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我国医学院校本科医学教育提出了最低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理念实际上与“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是完全吻合的。为培养出符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医学毕业生,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并努力实施“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改革。
1.2 认真贯彻我院办学定位和准确把握“三个符合度”的需要 我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已经明确:右江民族医学院是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的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的教学型院校。这一办学定位体现了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医术、人文、创新,而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必须也只能实施“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改革。“三个符合度”概括起来就是办学宗旨和目标与需求、措施、效果的符合度。要准确把握“三个符合度”,关键在于研究和实践科学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无疑,“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能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2 “主导-主体”的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实践
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实践依据,以主导和主体的辨证关系为理论基础,结合我院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作者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了以“主导-主体”模式为核心理念的“五步教学法”,即教师理论引导、自主观察标本、教师示范教学、指导观察标本、抽查考核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教师理论引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策划者。每次实验课前,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实验课的认知目标,即必须重点观察掌握的人体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科学设计本次教学的思维目标,即如何结合具体解剖结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思维、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思维。授课时,第一步是教师理论引导,根据认知目标和思维目标的要求,简明扼要地讲解本次实验课必须重点观察的人体解剖结构,提示标本观察的方法,以病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某些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如在学习静脉时,强调肝门静脉系是学习的重点,提示学生自己根据所收集静脉血的范围寻找并观察肝门静脉的属支,设定问题“肝硬化病人为何出现便血、呕血和脐周静脉丛曲张?”通过强调、启发和设疑,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而然地实现认知目标和思维目标。
2.2 自主观察标本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只是外在协助,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才是学习的能动机。在这些逻辑思维过程中,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这是思维目标实现的过程。因此,经过教师的理论引导,第二步就必须安排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主动地观察和认识解剖标本、结构。笔者规定这一环节一般不能少于40min。
采用“小小组”形式学习和观察标本。一个实验室通常有25~28个学生,笔者让学生依据自愿原则3人组成一学习“小小组”,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观察和学习。分组学习能大大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合作与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往往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过程中团队精神潜移默化,为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提供了理想的载体。自主学习不限于观察标本、模型,根据每次课的具体情况,也鼓励学生适当地阅览、学习与实验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此外,为保证学生主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属于认知目标层次的表浅问题一般不予直接回答。
2.3 教师示范教学 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和思考,对认知目标或多或少有了感性认识。这时,首先需要教师的准确评估,对学生的认知程度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认知上的不足加以正确教导。因此,此步往往先提问6~8位学生,每位学生回答2~3个认知层次的问题。如果绝大多数学生回答理想,说明本次实验课的认知要求大多数学生基本能达到,接着就可以提出1~2道思维能力层次的问题,如从手背静脉滴注青霉素,药物经何途径到达阑尾?反之,说明本次实验课的认知要求相对较难,必须在标本示范教学中加以重视和强调。
2.4 指导观察标本 教师的示范和教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部分转化为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才能升华为理论。因此,这个环节提醒学生再次观察标本,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思维目标层次的问题,加强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对于学生的提问,尽可能间接回答,诱导、启发学生反复思考。
2.5 抽查考核总结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与学,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为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必须抽查考核,从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一般而言,这个环节的抽查不同于教师示范教学中的提问抽查,重在检查和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自我评估教师思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根据考核抽查结果,教师作简要的总结。
3 “主导-主体”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 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在学生满怀兴趣观察标本、认真积极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很少能听到深层次的质疑和提问。这种表面的“课堂活跃”并非学生思维肤浅,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没有适时向学生表明教学目标,或目标过于笼统,引导不足。其次,在有些学生问及与所学解剖结构有关的临床知识时,因作者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有时无法满足学生主体的求知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弱化。另外,教学当中较难实现人文素质在解剖教学中的适时渗透,教师本身的人文道德素养和教学的限制造成育人作用的弱化。
3.2 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肤浅 主要是认知目标和思维目标实现的失衡。认知目标即教学大纲要求的实现仅仅属于低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般不难做到。而思维目标的实现即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往往难以完成。空间思维、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思维、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属高层次的要求,如果教师课前没有针对认知目标创设出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学生无法获得锻炼、思考的条件和时间,思维目标的实现就只能流于空谈。因而,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当中,有时会发现学生基本能找出并掌握大纲所要求的重点形态结构,但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锻炼往往显得苍白。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创设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能力有限,以致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过于肤浅。
4 对策与思考
“主导-主体”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和手段、主体发挥作用的途径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现存问题,结合我院实际,作者提出几点对策与思考。
4.1 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强化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与之息息相关。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性课程体系[3]。这种体系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相关的运行管理机制都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4]。作者愚见,以我院的积淀、师资力量和教育管理人才、制度的现状,至少就目前而言,右医要走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的道路,似乎成本太高。二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包括我院)一直沿用这种课程模式。这方面我院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形成了以科目为核心,同时包括考查科目和选修科目的课程体系。但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专业课内容陈旧,人文、基础与临床知识的整合与渗透力不强,选修课设置过于随意,都是我院现存的主要问题。因此,在科学设置选修课和新兴学科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化课程内容的改革,关键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基础与临床教学的整合和渗透。社科部教师讲授人文课程,往往与医学知识脱离,难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重视开发和培养基础和临床教师的人文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自发融合人文教育和医学教学。基础与临床教学相互渗透的关键一环在于加强基础教师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基础教师应针对性地到相关临床科室见习,通过陪同查房和病例讨论积累感性的临床知识。临床教师应当参与基础课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和教学强化基础理论。通过交流,基础和临床教师都将实现临床与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加深增厚自身的知识底蕴,增强 “主导”的能力。
4.2 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教学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有赖于激励与约束机制。近年来,我院设立了“授课质量优秀奖”、“十佳教师”等奖项,对褒奖和激励教师奉献教学工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首先需要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必须真正确立教学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应当同等重视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甚至应该更加重视后者,逐步加大教学研究经费投入和相关制度建设。其次要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要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成果科学量化和评估,并与奖金、职称评聘等利益挂钩,真正实现能者多得,庸者少得,从而刺激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个人价值的追求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同等重视精神层面的褒奖。如给获奖教师颁发证书,公开隆重地表彰教师,都是一些有效的精神激励。
4.3 塑造教师个人魅力,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高尚的人格、生动的语言等个人魅力和富有内涵的教学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想学、爱学、会学。作者在实践“主导-主体”“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改革中,一直秉持“魅力决定效果”的理念,坚持“轻松幽默,解剖娱乐”的教学风格和艺术,重视语言和肢体的生动,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被教师的语言魅力所吸引。当学生而然地发生情感转移,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能主动地、认真地学习课堂内容,最终使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当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和知识结构,强化其中最具自我和最吸引学生的优点,或风趣幽默,或沉稳渊博,或善于启发,或长于肢体语言表达,从而塑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学艺术。
4.4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重视因人而异,因“才”施教,强调个性教育和培养,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一环。首先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和结构特点、每次教学的具体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启发式、讨论式、以问题为中心式,每种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其次建立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分组合作不仅是学生认知的合作与博弈,也是不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团队精神的自发形成更是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医学教学的一个完美体现。第三可以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在评价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
[1] 曲洪美,刘国强.关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理性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3):12.
[2] 刘志军,张红霞.第二届主体教育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学报,2005(4):37.
[3] 易露茜,程伯基,赵士,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41.
[4] 秦达念.传统教学模式与系统整合模块教学模式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