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肺部感染为首发症状的HIV/AIDS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提高对HIV/AIDS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 对20例以肺部感染收住院的HIV/AI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青年人多发,占85.00%;以性传播为主,占70.00%;以细菌性肺炎为主,占50.00%,其他肺部感染:霉菌性肺炎1例,卡氏肺囊虫肺炎(PCP)4例,肺结核5例。结论 对既往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如反复发生肺炎或呼吸衰竭应警惕HIV/AIDS的可能,及时检查血抗HIV抗体,减小漏诊。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肺;艾滋病相关机会致病菌感染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病例。截至2005年9月底,中国内地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5630例,其中艾滋病患者31143例,累计死亡7773例。专家估计,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当前艾滋病在我国呈加速流行趋势,形势严峻。
HIV可破坏患者的免疫功能,使肺组织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因此可能在呼吸内科首次就诊。为提高对艾滋病的警惕性,使之早发现、早处理。现结合我院20例国内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IV/AIDS与肺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22~59岁17例(85.00%),60岁以上3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22岁,平均54岁。职业分布:外出务工11例,经商5例,行政人员2例,退休居家2人。婚姻史:已婚15例,未婚4例,配偶死亡1例。有冶游史14例(70.00%),吸毒史2例,无明确原因4例。
1.2 临床表现 ①症状表现:全部病例中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咯血、气促、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体重下降、腹泻也多见。20例患者中有17例发热为持续发热或间断性发热,持续时间1~6个月不等,5例病人以发热为主诉。18例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其中3例有血痰或咯血;4例发生呼吸衰竭,皆为Ⅰ型呼吸衰竭(3例死亡);10例患者半年体重下降5~20kg;伴腹泻7例,多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以无痛性烂便为主,持续1~6个月。其他症状为乏力、食欲下降等。②入院体检:呼吸26~40次/min,伴紫绀4例,发热者中体温38~40℃,多为稽留热,消瘦13例,浅表淋巴结肿大6例,主要分布于颏、双颌、颈、双锁骨上、腋窝和腹股沟区,淋巴结约2.5cm×2.0cm至黄豆大小,质中或硬,20例患者肺部皆可闻及湿罗音,以细小湿罗音为主,并且呼吸困难程度与肺部罗音不成正比。
1.3 实验室检查
1.3.1 胸部X线(或CT)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渗出、浸润、小结节等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13例X线肺部两侧或单侧呈小片或斑片状影,边缘模糊,下肺多见;3例呈条索状、网状、蜂窝状;4例两肺呈弥漫性密度增高阴影如毛玻璃样病变,双肺可见广泛分布的网结节状影,其结节直径≤1cm,沿小叶中心分布,病变由肺门向肺外带;伴纵隔或肺门影增大各1例。
1.3.2 血抗HIV抗体 所有患者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标法或间接荧光法等检测HIV抗体阳性,再经确诊试验(蛋白印迹法)复核HIV抗体皆为阳性。
1.3.3 其他检查 20例血白细胞计数为(1.7~15.7)×109/L;5例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36、35、90、80和45mm/h;4例血乳酸脱氢酶(LDH)增高为400~1000u/L;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试阳性1例;血气分析:4例呼吸气促患者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别为7.3、5.9、7.9和10.1kPa;8例痰培养出细菌,肺炎链球菌3例、白色念珠菌1例、肺炎克雷白杆菌2例、嗜血流感杆菌1例、假单胞菌1例;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4例,1例颈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为结核。
1.4 诊断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X线胸片,按照我国最近修订的HIV/AIDS诊断标准[1],本组16例患者诊断为艾滋病,4例HIV感染。并发症:细菌性肺炎10例;霉菌性肺炎1例,卡氏肺囊虫肺炎(PCP)4例;肺结核5例。
1.5 ①抗炎治疗:培养出细菌者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未培养出细菌者选取广谱抗生素,重症者联合用药;PCP 4例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治疗,每日用量TMP 15~20mg/kg,SMZ 75~100mg/kg,分3~4次口服,经治疗第3天后高热转为低热,第8天后体温正常,气短明显缓解。②抗结核治疗:按初治强化方案四联用药。③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及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治疗2~4周后复查胸片或CT示:18例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结核者出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20例患者中3例死亡,为入院1周内死亡,皆死于急性呼吸衰竭。其它患者肺部病变治愈后进行抗病毒治疗。
3 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以T淋巴细胞受损为其主要特征的细胞免疫功能不全疾病。本组患者诊断HIV/AIDS依据确凿,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1~6个月,先被拟诊肺炎、发热查因、呼吸衰竭等收入 院。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①对这种近代新发现的疾病缺乏足够认识,警惕性不高;以中青年人多发,本组占85.00%;在感染途径中,本组病例以性传播为主,占70.00%,不明原因占20.00%,与传统以吸毒及输血或献血为主的途径有很大改变。②细菌性肺炎占比例最大,占50.00%,此类患者有发热不易控制,血白细胞多正常或降低,少数升高,治疗后肺部病灶不易吸收或易反复等特点。③并发的肺结核有下列特点:结核的常见症状不典型,胸部X线表现不典型,病变多在肺中、下叶,可累及多个部位,空洞者少见。PPD皮试阳性率低,难以帮助诊断,而痰抗酸杆菌阳性率较高。④PCP是艾滋病最常见的严重肺合并症,据报道约3/4的艾滋病患者在其病程中至少感染1次PCP。本组20例患者中4例发生PCP,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呈亚急性,早期有低热、非刺激性干咳,进而出现高热、活动或静止时呼吸困难,PaO2平均为7.83kPa,LDH明显升高,其中2例在入院时已发生呼吸衰竭,病死率为50.00%。因此对年轻无基础病者如突发肺炎呼吸衰竭,在处理时应同时取血查抗HIV抗体,以早期发现AIDS合并PCP。95%患者LDH增高可作为PCP的筛选检查。X线胸片示:两肺弥漫性肺泡和间质性浸润,有时可呈毛玻璃样或融合成粗网状。⑤艾滋病又一重要的肺并发症是真菌感染,包括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和念珠菌感染,可在艾滋病各期发生。本组肺白色念珠菌性感染1例,胸部X线显示两肺下野纹理增多和结节状阴影,由肺门向周边扩展,肺尖很少受累。但病情凶险,治疗困难,死于呼吸衰竭。
艾滋病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机会性感染、神经障碍和恶性肿瘤。本组患者中细菌性肺炎10例占50.00%,有报道占44%[2],PCP 4例占20.00%,有报道占38.9%[3],肺结核5例占25.00%,有报道占35.4%[4],2例死亡原因与严重肺部感染及由此导致的呼吸衰竭有关。因此,艾滋病与肺的关系颇为密切,熟悉艾滋病的肺合并症是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0-204.
[2] 蔡柏蔷.21世纪医师丛书:呼吸内科分册[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14-215.
[3] 张可,董培玲.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90例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2003,9(4):202-204.
[4] 袁静,余卫业.2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点[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11):76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