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23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韦义军,陈继昌,李翠玉

【摘要】  目的 讨论早产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HIM)的诊断、分度及特点,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入院的382例早产儿生后24h内常规及有临床体征时抽股动脉血测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24h心电监护,动态监测心电图。结果 23例符合HIM诊断标准,其中中、轻度占95.65%(22/23),73.91%(17/23)无明显临床表现,经保护心肌等后,治愈20例(86.96%),因多器官功能损害死亡1例(4.35%),放弃治疗2例(8.69%)。结论 实验室检查对HIM的诊断极其重要,早诊断、早治疗预后多良好。

【关键词】  婴儿,早产;窒息;心肌损害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为窒息可导致脑、心、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1],其中心肌损害因为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略。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1月~2006 年6月共收治早产儿382例,其中确诊为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HIM)23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患儿孕周均<37周。其中男16例,占69.57%,女7例,占30.43%。胎龄<30周1例,占4.35%,<32周4例,占17.39%,<34周7例,占30.43%,>34周11例,占47.83%。体重<1500g 3例,占13.04%;1500~2000g 9例,占39.13%;>2000g 11例,占47.83%。

  1.2  诊断标准[2]  HIM的诊断标准:①除外宫内感染;②有心功能障碍体征;③心率>200次/min或<100次/min;④心电图有ST-T改变;⑤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20IU/L。具备①~③其中1项和④、⑤项中的1项可诊断为HIM。

  1.3  主要并发症  窒息18例,低血糖10例,呼吸暂停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4例。

  1.4  检测方法  生后24h内常规及有临床体征时抽股动脉血测CK-MB,24h心电监护,动态监测心电图。

  1.5  综合治疗  保护心肌(能量合剂、1-6-二磷酸果糖)、给氧、纠酸、对症、支持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本组23例均符合HIM的诊断标准,其符合诊断标准中的①~⑤项者1例,占4.35%;①、③~⑤项者1例,4.35%;①、④、⑤项者3例,占13.04%;①、④项者1例,占4.35%;①、⑤项者17例,占73.91%。

  2.2  疗效  治愈20例,占86.96%,因多器官功能损害死亡1例,占4.35%,放弃治疗2例,占8.69%。

  3  讨论

  3.1  发病因素  HIM发病因素包括胎儿宫内窘迫、窒息、胎粪污染、羊膜早破、低血糖、母亲患有妊高征等,其中以宫内窘迫和窒息最为主要,但也有无围生期损害而发病者。在本组中,并发窒息的患儿18例(78.26%),所占比例最大,笔者支持本观点。凡是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引起窒息,新生儿窒息时心肌缺氧,无氧酵解过程中的酸性物质堆积,细胞内酸中毒,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ATP减少,而导致心肌损害。正常情况下,心肌主要靠分解游离脂肪酸获取能量,当心肌缺氧时,则脂肪分解过程受抑制,而完全依靠分解糖原获取能量,当心肌处于缺氧缺血状态,其细胞内糖原贮备快速消耗,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功能迅速受抑制,导致心肌细胞损害,低血糖则可加重心肌细胞的损害。目前,早产的原因仍有许多不明之处,母体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常见如:感染、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脐带过短、羊水过多、羊膜早破等,其中大多数因素亦为引起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早产儿中低血糖、呼吸暂停、NRDS等的发生率远高于足月儿,这一切均增加了HIM发生的可能性,特别对于早产儿中的无围生损害(如低血糖等)而发病者亦应提高警惕。

  3.2  诊断及分度  根据HIM的诊断标准,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其中病史及实验室检查为必备条件,临床症状、体征可伴或不伴出现。HIM临床分度至今尚不统一,可概括为轻、中、重三型,重度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主要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约占9%~21%,中度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包括心率增快、心动过缓或心音低钝)和轻度低血压,轻度则表现为暂时性呼吸困难或无明显临床症状[3]。本组中、轻度占22例(95.65%),其中17例(73.91%)除实验室检查CK-MB有异常外,无明显临床表现,因此实验室检查对诊断HIM极其重要,我们应予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临床工作中很容易忽视的那些大量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轻度HIM患者。

  3.3  及预后  新生儿心肌再生能力较强,在缺氧缺血状态及时解除后,经保护心肌等积极治疗,受伤的细胞几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23例患儿经治疗,除死亡及放弃治疗的3例外,其余均治愈。
   
  总之,儿科医生应重视对有围生期窒息病史患儿的监护,严密观察患儿的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以及CK-MB值,尤其对早产儿要做出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对HIM的预后大多较好。

【】
    [1] 陈继昌,刘美煌,韦立,等.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02,14(4):475.

  [2] 敖余森,红霞辉,胡香梅,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脏损害QT间期离散度及血清CK-MB的变化及预后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2001,10(1):14.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