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针封管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韦佩松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套管针;封管技术;临床护理研究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因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诸多优点,近几年来成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封管是套管针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持输液通畅的关键,国内护者[1]对套管针所用的封管液、浓度、剂量的选择、封管的方法、速度、频次进行多方位的研究,认为应在确保患者安全、舒适的前提下,视其年龄、基础疾病、生理条件及2次输液间隔时间等选用合适的封管液及封管方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可延长置管时间,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对近期套管针封管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封管液的选择

  1.1  稀释肝素液  肝素是一种硫酸化的、带有负电荷的酸性粘多糖混合物,在体内外都有抗凝作用,稀释后作为留置针封管液,使用少量肝素盐水封管,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使用生理盐水封管。金葵花等[2]将60例年龄在21~84岁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用生理盐水20ml和肝素钠溶液(62.5u/ml)4ml进行封管对比,结果肝素液的堵管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陈显春等[3]研究显示,使用稀释的肝素钠(125u/ml,3~5ml)封管,堵管率为18.9%,生理盐水为48.0%。牟园芬[4]将36例年龄在3~12岁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分为两组,分别用肝素封管液(62.5IU/ml)2ml和生理盐水2ml作正压封管比较,结果显示使用肝素封管液对ITP患儿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PLT)无影响,不会加重患儿原有的出血倾向,且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长于使用生理盐水封管液。唐小阳等[5]将平均年龄在56岁的712例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肝素盐水(A组)、5%GS(B组)、10%GS(C组)对留置针封管进行比较,发现A组其留置针保留时间较B、C组长。周念红[6]将1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脑挫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1∶100u肝素稀释液与生理盐水对留置针进行封管对比,结果1∶100u肝素稀释液大大减少堵管现象,留置针维持时间较生理盐水封管长,认为用1∶100u肝素稀释液封管优于生理盐水封管。

  1.2  生理盐水  肝素盐水封管有可能引起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郑雯等[7]报道9人次使用配置后保存在冰箱内,24h内反复多次使用的稀释肝素溶液进行封管出现输液反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宇军[8]对外科成年病人选用生理盐水代替肝素钠液封管取得满意效果,两组再通管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静脉炎发生。生理盐水能维持人体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水盐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用其封管无血液凝固,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有效避免肝素钠的不良反应;生理盐水不需配制,操作简便,减少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同时生理盐水符合生理环境,对血管刺激性小,从而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肝肾功能不全者也可适用。

  1.3  静脉输液原液  近年来张静华等[9]研究表明,成人患者使用输液原液封管效果肯定。而蔡华等[10]以10%葡萄糖加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作为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液,封管维持时间可达30h。董红岩等[11]研究则显示,直接用输液器及输入的液体(等渗液或等渗液加广谱抗生素)进行正压封管,对静脉炎发生率及留置时间与肝素稀释液和生理盐水封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认为直接使用输液器及输入的液体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可减少肝素稀释液和生理盐水封管过程中的烦琐操作及感染机会,既降低了护理工作量,又减轻了病人的负担,是一种可行的封管方法。

  1.4  复方丹参注射液  为了探讨其它有效封管方法,蔡杏琼等[12]曾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留置针套管进行封管,同时用肝素钠进行对照,结果显示,肝素钠封管有效率为92.0%,复方丹参注射液为90.0%,且对血象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抗凝及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不良反应少,用其封管切实可行。

  1.5  保养液  魏燕萍等[13]将不同浓度保养液(内含1.33%枸橼钠、0.47%枸橼酸、3%葡萄糖)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观察,得出1∶5保养液盐水(保养液1份加注射用生理盐水5份)作为封管液,对局部静脉刺激性小,渗漏发生率最低,封管效果最佳,且可获得与肝素盐水相同效果,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无肝素禁忌证的限制。

  2  封管方法

  2.1  注射器直接封管法  当输液完毕时,关闭输液器的调节器,将针头与肝素帽分离,消毒肝素帽,用抽有封管液的注射器直接刺入肝素帽内,先缓慢推注2~3ml封管,然后边推余液边退针头至拔针,推注速度宜慢,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张家荣等[14]通过分组观察认为,由于肝素帽致密度极强,退针时容易将封管针头快速退出套管外,达不到正压封管的目的,易造成堵管,而只将针头斜面刺入套管内即均匀推注封管液,则不会引起负压封管,使保留时间延长。另有王素婷等认为[15],边推注边退出针头的封管方法需先关闭小开关,再拔出针头,即可确保小开关至头部维持正压,而小开关关闭位置靠近套管针延长管的起始部就不会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套管内,避免凝血堵管。李卡路[16]研究认为,输液完毕先用0.9%生理盐水12ml缓慢推注,再用肝素盐水作边推注边退出针头正压封管,可显著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套管针留置时间。

  2.2  注射器间接封管法     当输液完毕时,反折头皮针乳头,将头皮针与输液器连接处断开,将抽有封管液的注射器连接于头皮针乳头,均匀推注5ml封管液,边推余液边退头皮针斜面至于肝素帽内,再推注1~2ml封管液,使其充满整个管腔及肝素帽腔,夹闭留置针。彭全英[17]报道,于输液完毕,用抽好4ml肝素钠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乳头和输液针连接,将输液针针头向外撤,仅留针头斜面部分在肝素帽内,按静脉注射手法持注射器推注封管液,当推入3ml时,将原顶于大拇指上的注射器针栓顶于大鱼际肌上持续缓慢注射,省去了边推注边退针的高难度动作,更易达到正压封管。

  2.3  输液器封管法      当输液完毕时,将输液器的调节器调至最大,将刺入肝素帽内的输液器头皮针向外拔出2/3,然后一手固定针柄,准备拔针,另一手将输液器管的上端反折,同时用力挤压茂菲氏滴管,使茂菲氏滴管下端的液体迅速进入血管约5~6ml,即拔出头皮针,夹闭留置针。董红岩等[11]通过分组观察认为,直接用输液器及输入的等渗液体封管,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时间与注射器内推入肝素稀释液和生理盐水封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简便、易行,减少了操作步骤及污染机会,既降低了护理工作量,又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是一种可行的封管方法。

  2.4  双重正压封管法  当输液完毕时,将头皮针与输液器管处分离,反折头皮针乳头,将抽有封管液的注射器连接于头皮针乳头上,以右手均匀推注封管液3ml时,左手拇指将延长管根部向针翼上方反折,食指按住使延长管根部成反折死角,接着,右手固定,取8cm胶带单侧反折1~2mm,左食指抬起,压住针翼上方的延长管,与皮肤粘合固定,然后再次推注余液2ml行正压封管。杨丽等[18]报道,老年静脉留置针封管,采用双重正压封管固定法,即在反折正压封管的基础上,再继续推注0.5ml肝素封管液,能较好地遏制封管后的回血现象。

  2.5  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的应用  可来福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有独特的结构可以保证内部通道密闭无菌。当输液器与可来福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端分离可产生瞬间正压,将导管内液体向前推动,避免血液回流形成血栓。高静等[19]研究表明,留置针和可来福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结合后无需封管,避免了封管程序,因而避免了医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延长了留置时间,对医务人员和病人起到保护作用,为患者节约了费用。

  3  封管液的剂量
   
  适量的封管液是防止套管内凝集的重要因素之一,用多大剂量封管液效果最佳,国内报道不一。李卡路[16]采用静脉输液完毕先用生理盐水12ml冲管后用0.05%肝素生理盐水5ml进行正压封管,留置时间最长33天,最短3天,平均留置时间7天,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与用0.1%肝素生理盐水5ml正压封管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张家荣等[14]在对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不同剂量肝素封管效果研究中发现,采用3ml肝素溶液封管,置管天数明显多于2ml肝素注射液封管置管的天数。戚虹[20]通过对670例<3岁的患儿用留置针行头皮静脉输液的观察和实验,认为用5ml 稀释肝素液(25u/ml)封管优于2ml稀释肝素液。

  4  肝素浓度的选择
   
  为探讨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对肝硬化凝血功能的影响,铮泽蓉等[21]对60例肝硬化病人分组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62.5u/ml、83u/ml、125u/ml)封管,经检测3种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对出血倾向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LT均无明显影响,其中125u/ml浓度的肝素封管液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能达到最佳保留时间。而袁丽等[22]认为对处于高凝状态的糖尿病患者,用2.50%肝素液封管堵管率(6.08%)明显低于用1.25%肝素液封管堵管率(19.13%),认为2.50%肝素液是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导管有效的封管浓度。方巧[23]则认为,高血压病人静脉压力高,脑梗塞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堵管,每天输液结束先用10ml生理盐水缓慢推注,再用1ml 肝素液(每1ml含肝素250u)封管,次日输液时,先从留置针内抽出肝素液(约0.3ml),直至抽出回血,再接液体,与用5ml肝素液(每1ml含肝素25u)每隔8h封管一次比较,高浓度肝素液较低浓度肝素液其堵管发生率低,留置天数长,且每天只需封管1次。熊辉等[24]对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均无凝血机制障碍的502例次病人分组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12500u/100ml、12500u/150ml、12500u/250ml)封管,结果显示150ml 生理盐水加12500u肝素钠封管效果最好,既延长了留置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具有明显的血液浓缩、高凝倾向、易出现血栓和栓塞并发症,用含肝素1000~1250u/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2ml封管,抗凝12h,可使堵管现象明显减少。

  5  封管的速度
   
  有研究结果显示[25],以10ml/min的速度缓慢推注封管液,可以显著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同时还发现,推注封管液速度的快慢与堵管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与局部静脉炎和外渗肿胀率有一定的关系,这与封管时封管液注入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局部压力骤增,管壁通透性增加有关。蒋燕等[25]发现用生理盐水5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内缓慢推入3ml后,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其有效率为93.10%,明显高于生理盐水5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缓慢全部推完后拔出输液针封管(有效率为64.93%)。曲瑶等[26]通过临床观察显示,快速推注肝素钠稀释液(25u/ml)进行封管,堵管率为46.67%,缓慢推注组堵管率仅为5%。

  6  封管频次
   
  有实验研究显示[26],相同留置时间,增加静脉留置针封管次数可加重静脉周围组织炎症的程度。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两次输液间隔时间选用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封管液。液体输注完毕封管后勿中途冲管,以免加重静脉周围组织炎症程度。

  7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护理同行们为适应不同病人对套管针封管技术进行了多方探索,由于观察对象不同,如年龄、原有基础疾病及生理条件等不同,封管效果各家报道有一定差异,大多数研究已证实,0.9%氯化钠注射液可替代肝素稀释液封管,但对0.9%氯化钠注射液封管剂量报道差异却较大(3~20ml),与封管维持时间、留置时间关系报道不一致,甚至不呈正相关。此外,多数研究者认为[27],一般情况下,肝素钠溶液封管效果优于0.9%氯化钠注射液,大剂量优于小剂量,但肝素液浓度、剂量报道各异。应在确保患者安全、舒适的前提下,视其年龄、基础疾病、生理条件及两次输液间隔时间选用合适的封管液及封管方法,液体输注完毕封管后勿中途冲管。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套管针封管技术的研究方向朝着降低置管并发症、简化操作流程、降低病人费用的方向日臻完善。

【】
    [1] 阳爱云,邱赛男.心血管疾病患者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571.

  [2] 金葵花,赵品婷,袁琰琴,等. 心血管患者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封管技术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716.

  [3] 陈显春,封锐,宋爽,等.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

  [4] 牟园芬.留置针肝素封管液对ITP患儿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12):3149-3150.

  [5] 唐小阳,陈晓彬.静脉留置针三种封管液的效果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5):574-575.

  [6] 周念红.静脉穿刺留置管用1∶100u的肝素稀释液与生理盐水封管的比较与分析[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2):116.

  [7] 郑雯,任玲,周宏,等.肝素封管液致输液反应11例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58.

  [8] 黄宇军.生理盐水用于外科浅静脉留置针封管的观察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2):1393.

  [9] 张静华,刘均娥.原液压力填封管的效果观察[J].护杂志,2002,17(1):49.

  [10] 蔡华,隋莹,郑丽红,等.输液器内液体直接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3,17(8A):874.

  [11] 董红岩,崔小雷. 输入液体直接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的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2005,19(8):1575-1576.

  [12] 蔡杏琼,冯妙里,梁远兰,等,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留置套管封管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1,7(7):485.

  [13] 魏燕萍,邓细珍,罗乐君,等.不同浓度保养液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2,16(8):460-461.

  [14] 张家荣,李翠芳,吕义荣,等.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38.

  [15] 王素婷,李亚静,牛静.浅静脉留置针不同封管方式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03,3:60.

  [16] 李卡路. 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方法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655-656.

  [17] 彭全英.一种简便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92.

  [18] 杨丽,赵媛,高春英.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双重封管固定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2,27(9):713-714.

  [19] 高静,成翼娟.肝素钠液封管与可来福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封管的效果比较[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8):681-683.

  [20] 戚虹.封闭式留置针在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0,15(2):78-79.

  [21] 铮泽蓉,张琼英,邹小琴,等.留置针肝素封管液浓度对肝硬化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J].护理,2003,1(9):10.

  [22] 袁丽,欧青.不同浓度肝液封管对糖尿病患者留置针堵管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5):16-17.

  [23] 方巧.心脑血管病人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封管液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46-47.

  [24] 熊辉,邹树芳,徐芳.3种不同浓度肝素钠封管液封管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4,18(6):987.

  [25] 蒋燕,蔡林英.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方法再通管效果的观察[J].护理学杂志,1999,14(4):238.

  [26] 曲瑶,白岩.静脉留置针封管液推注速度的临床观察[J].护士学杂志,2000,15(2):78-79.

  [27] 王怀之.中心静脉导管两种封管方法的比较[J].现代护理,2002,10(8):753.